賀棣葆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新聞傳媒普遍加大了社會新聞的報道力度,以提高和增強媒體自身的價值,吸引更多的讀者、觀眾和聽眾。不少社會新聞作品既發揮了道德規范功能作用,又體現了指導性原則,在主體上很好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主流,充分發揮了表達輿論、傳播思想和觀點,達到統一思想和行動,社會效果明顯。
穆青同志認為,社會新聞必須體現道德規范功能,這是社會新聞最重要的社會功能,要把道德規范功能擺在"以德治國"的高度來對待。道德力量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社會功能,在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等新聞種類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對社會新聞來講,這一功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在去年華東地區舉行的"社會新聞道德功能"研討會上指出,道德規范功能是社會新聞中最主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功能,它直接決定著一篇社會新聞的成敗。
道德規范功能,是由社會新聞特有的取材范圍、采訪對象、報道角度等因素所決定的。社會新聞的定義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定義是這樣的:社會新聞是具有社會教育意義,與個人品德行為、個人日常生活有關聯的社會生活、社會風貌、社會動態、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等的報道。這類新聞以其帶有的個人行為、個人境遇的色彩來打動人、感染人和影響人。讀者和聽眾及觀眾從這些新聞報道中感受到某種道德觀、價值觀、人格傾向的影響。例如,一篇舍己救人的報道,一篇勇斗歹徒的報道,或一篇關于為滿足私欲而走向犯罪的報道,都能使讀者受到其中的道德影響,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讀者從政治、經濟等新聞中,雖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但相對于社會新聞而言,則沒有那樣強烈、集中,而是更多地看到其中的政治意義和工作指導意義。
社會新聞在表現形式上,道德力量尤為顯得直觀、集中和強烈。直觀,是通過事實說話,有直觀表達性和說服性。集中,則是通過一個帶有個人行為、個人境遇色彩的事件,集中反映出被報道對象的道德情操,凸現出其人格上的特征。強烈,即褒貶分明,作者的情感寓于事理的表述之中。社會新聞的道德規范功能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尚,用新人新事新風尚本身所具有的共產主義道德情操內涵去教育、影響讀者;另一種是對社會生活里丑惡的東西進行揭露批評,通過揭露批評,使讀者分清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和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社會新聞還有其他社會功能,如信息傳播功能、欣賞功能等。讀者對社會新聞的社會功能的需求、選擇可能會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對新聞采編者、傳播者來講,必須首先考慮其道德規范功能。這是一種職業責任,也可以說是講政治的一種基本要求。抓住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一環。
強調道德規范功能是社會新聞最主要的社會功能,并不因此忽略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強調的指導性原則;而是恰恰相反,強調社會新聞的道德規范功能,正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聞的指導性。有些新聞工作者認為,只有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等才有指導性,而社會新聞只有信息傳播性、可讀性、趣味性等,談不上有指導性。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新聞的指導性是指新聞傳播機構通過新聞事實的報道和評論,對廣大讀者和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它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新聞所固有的屬性之一。一言以蔽之,社會新聞與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同樣具有相同的指導性,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經濟新聞側重于指導工作,從有利于工作的開展,有利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迅速及時反映工作中的新情況、新經驗的角度進行報道。而社會新聞則是側重于指導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對社會生活事件中凸現出來的人的道德品質進行歌頌和批評,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表現形式上,經濟新聞的指導性表現得更為直接一些,而社會新聞的指導性則往往以間接的方式體現出來,寓理于事,通過引導達到指導的目的。
綜觀近年來我國傳媒中的社會新聞報道,絕大部分在道德規范功能的把握是恰當的,很好地體現了新聞的指導性原則,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些報道還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視,成為制定或調整政策的參考依據。毋庸置疑,有一些社會新聞作品,對新聞事實本身所體現出的道德規范影響把握不準或疏于推敲,沒能處理好道德規范功能與指導性原則的關系。如有些報道犯罪活動的社會新聞,不是著眼于啟發讀者思考怎么同犯罪行為作斗爭,而是采取渲染甚至欣賞的態度,津津有味地描寫犯罪細節,使讀者弄不清報道者在宣揚什么。社會新聞的道德規范功能與指導性原則是客觀存在,它可以為高尚的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反之也可以起破壞作用。這是社會新聞采編者和傳播者不容忽略的一個政治問題。
強調社會新聞的道德規范功能,并不意味著就忽略社會新聞的趣味性。社會新聞的趣味性必須符合道德規范功能的要求。社會新聞報道的內容,具有生動、趣味性強等特點。能夠成為社會新聞的事實,大多也具有趣味性。趣味有低級趣味、高尚趣味等區別。無產階級新聞媒介必須傳播高尚的趣味,培養讀者高尚的趣味和情操,為"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有些新聞媒介認為社會新聞的趣味性是與生俱有的,可以不必去辨析、把握,結果忽略了趣味性的分析、辨別,因而采寫出的社會新聞往往趣味不高,甚至低級庸俗,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究其原因,關鍵是疏忽了道德規范的功能。實踐證明,只有牢牢把握住道德規范功能這一主要矛盾,社會新聞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