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承軍
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倉稟實而知禮節"、生產過剩則消費文化豐富多彩,真正的消費文化繁衍推出了一個社會群體:有閑階層。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稱之為食利階層。名稱似乎有貶義,而19世紀的社會學家范布倫則更客觀地名之為"有閑階級",他有一本書專論這個階層的閑暇與消費。
消費是與生產相對的概念。"生產"活動中的經典英雄,是那些揮汗如雨的煉鋼工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揚帆出海的漁民等等,"生產"文明帶出了一系列產業。中國近代以來的仁人志士,有不少就是希望以實業或產業來救國的,革命史證明這是偏頗的。毛澤東的成功革命,最重要的莫過于心靈與觀念的變革,即對于"他人"的財物,如果是剝削者、反動派、壞蛋,就可以據其財產為己有或公有。這場革命真徹底,根本不關乎什么產業,到后來要促進產業,也必須通過"抓革命"來"促生產"。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主導國家的由革命家變為經濟與產業專家,專家治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于是乎,凡事都可歸為產業。這也確是我國產業不發達的必然要求,教育要產業化,于是教師變得像收租子的;醫療要產業化,大夫變成拿刀子"宰"人財物的;房地產業更是產業化,房地產商便成為無視文化、環境、人類情感、空間美學的暴利追求者。這一切緣出于我們對產業的片面理解,以及對于資本經濟、產業經濟的利潤、產值的狂熱,尤其是,對于人類文明高級階段的消費文化的極其無知。
在中國,主導意識形態籠罩下的哲學、心理仍然是"生產性"的,而僅由時尚報刊與其他媒體推動著"消費"。沒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來認真思考消費文化與消費哲學、心理學,于是乎,消費領域的觀念土壤中,就長出了許多種劇毒或輕毒的蘑菇。行文到此,我終于觸及本文之正題:房地產界"流俗"種種。
房地產業發展,因為密切關系到民生民情,所以,它不光是"產業"范疇的,很大成分,它依賴于"消費性"意識形態,因而藝術、審美、精神、情感、自我認同等領域的奧秘應該充分帶出來,怎一個"產業"了得。近20年來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了許多觀念與意識,由于從概念上還沒有、或者說也不可能得到高度的提煉,我姑且稱之為"流俗"。
流俗之一種:時俗
典型的莫過于"歐陸風格"。對于這個概念,可謂人言言殊。據說上海外灘邊金茂大廈舉行國際招標時,歐洲建筑師就不知道什么叫"歐陸風格"。他們知道"希臘古典"、"羅馬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都鐸式、新古典主義,這些都發源于歐洲的建筑歷史風格,但不知道什么是"歐陸風格"。從西方人的角度看,上海外灘的老建筑,有點歐洲建筑的味道,但頗混雜,不好歸于哪一宗,所以以地緣政治的標準來定義,統稱為殖民地建筑風格。這本來帶有侮蔑中國人的意思,但中國人似乎認了。
其實,當今所謂"歐陸風格",大抵就是西方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提的殖民地風格。房地產界還要求得更細哩,要英國式或法國式或意大利式等等,無非是英屬殖民地風格、法屬殖民地風格、意屬殖民地風格。我們的大老板們提這種"風格"要求時,牢固地立足于一種"生產性"立場,就像當年我們買外國軍艦一樣,要什么式樣,盡管拿來。而在消費領域,所謂"歐陸風格"就犯了兩個大忌,一是概念不清,二是即使概念清楚了,也是歧視性、侮辱性的。
我自覺并非辜鴻銘式的國粹派,非要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仍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一則這種不清不楚的概念,房地產商們運用得那么得心應手,二則時光間隔已經濾掉殖民地式的侮辱性成份,成為一個純粹的商業符號。現在隨處可見的"歐陸風格"住宅區,就證明它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經濟學家茅于軾說:"歐陸風格"于學理說不過去,但老百姓喜聞樂見。提倡藝術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既然大家喜歡殖民地建筑風格,我對所謂"歐陸風格",既不褒也不貶,稱之為"時俗"罷。
流俗之二種:陋俗
地產界陋俗多多,最突出的莫過于講"風水"。令人非常尷尬的是,我有許多房地產界或其他各界的朋友說起"風水"來挺得勁,因而我與朋友們之間聊天的選題必須慎重,"風水"是我思維中的"雷區",對之厭而且惡。
清華大學的陳志華教授是堅定的人文主義者,多有雄文駁斥一些老的少的學者所寫的"風水"學著作。
依我的見解,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風水"學者,在學術上把"風水"當作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習俗,但為了取悅于大眾,他們是不會明確地把這一點寫在封面的。而無論是留學歸來還是本土成長的"風水"學者的著作,封面上宣揚的是"生產性"煽情之辭:熟諳此道,可以趨吉避禍,為你帶來財運、艷福、子運。
在此,我要再次說明對于"風水"學的一個恰當的比喻:講究"風水"就好比要一個跑百米的女孩穿旗袍,為了提高她的百米速度,只好將旗袍的開叉開到肢窩里去了,倒不如把旗袍扔掉,一身短衫,現代速度裝扮。這就是說,所謂"風水"中的科學性,早就有了地質、地理、結構、采光、通風、構圖、布局等現代技術與審美學科的知識,還要"左青龍、右白虎"那個豁得厲害的"旗袍"干嘛?
這種"負陰抱陽"的老掉牙習俗,如果無害,倒也罷了,問題在于,"風水"往往嚴重地扭曲審美:如果將建筑做成尖楔形,"風水"學謂之為"刀",不行;建筑布局與構圖設計成非對稱形態,也不行,所以,"風水"盛行之處,絞殺建筑個性、干預建筑純正語言的運用,是謂陋俗。
流俗之三種:惡俗
某市有個"新理想華庭",是惡俗的典型代表,外墻上貼金,倘若是"打槍的不要、悄悄的干活",倒也個人好自為之,無人干涉。然而,貼了金,是要放禮炮,引人注意的。開發商在此的用意無非兩種:一是非常認同這種惡俗,謂之"帝王氣派",這就是魯迅所說的那些"做穩了奴隸"的暴發戶,向那些"想做奴隸尚未得"的人招徠生意罷;二是明知其為惡俗,但偏要以此惡引來非議、標榜個性,達到促銷目的。前一種惡的可憐,后一種惡而狠毒,兩者俱備,則惡不可赦。
房地產業界的表現,于當代國人心態的浮華世相中非常有代表性。一種相異于"生產性"的健康的消費意識形態,有待專家和大眾的共同醞釀培養。房地產業界人士要認真反思、思想理論界要將啟蒙的課題拓展到消費文化的領域,移風易俗,當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