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連

何謂中華民族?這是指在中國境內長期居住、勞動和繁衍的所有民族的總稱,現代包含56個民族。為何眾多的民族可統稱為“中華民族”呢?因為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所有民族都是由中國人構成,并共同締造中華文化和文明。所謂中國人,就是指祖祖輩輩在中國疆域內居住和勞動的人,或具有中國血統和祖籍中國的人。
中國人最崇敬祖先,往往追根尋源。那么,誰是中國人的祖先?他們從何而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古籍中,向把三皇五帝當作我們祖先的代表或象征。再向前追溯,如《五運歷年記》、《三五歷記》等,則把“盤古氏”作為開天辟地的初祖。近代一些中國人數典忘祖,竟妄自菲薄,盲目迷信西方,相信或販賣西人的“中國人種西來說”、“中國文化西來說”。以法人拉克伯理的《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為代表的“西來說”,無疑是極其荒謬的,不僅受到了中國學者的嚴厲批判,也受到德人夏德等西方一些嚴肅學者的駁斥。
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以大量的確鑿物證科學地證明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都是土生土長發展起來的。
中國人,源于云貴高原的最原始人類的一支。《春秋元命苞》云:“天地開辟,至春秋獲麟之歲,凡二百七十六萬歲。”這是中國古籍中對于人類出現于地球的年代估算,接近于科學。近代古人類學家從東非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國所發現的能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化石研究中得出結論:“南方古猿類的年代從500多萬年到大約100萬年前,在大約300萬年前,其中一些進步的類型發展成為形成的人,開始制造工具,進入了早期猿人的范疇……”現代學者對300萬年前出現人類的觀點,逐趨認同。我國云貴高原被認為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在云南的開遠、祿豐發現了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的牙齒與頭骨化石,含古猿化石的地層地質年代屬中上新世晚期或中上新世早期,距今約800萬年。而在云南元謀發現的早期猿人—元謀人化石,其年代曾測定為距今約170萬年。從古猿到早期猿人化石的發現推斷,云貴高原地區是人類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人最早的發祥地。猿人從云貴高原北上,經過秦嶺山脈,往東向太行山、燕山再折東北地區散居。人類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已在陜西省的藍田和公王嶺兩地發現了“藍田猿人”化石,經過測定,化石年代約距今98萬至75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河南南召和遼寧營口金牛山等地發現了距今50多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在猿人北上遷徙過程中,又沿著珠江、長江、黃河、遼河等大河向上游或下游即東西兩側擴展。不過此種遷徙較晚,約在智人和新人階段。目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智人階段有陜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和許家窯人、廣東馬人、貴州桐梓人、湖北長陽人,新人階段主要有內蒙古薩拉烏蘇人、四川資陽人、廣西柳江人等。經過猿人、智人、新人三個階段的進化便形成了現代人生理結構和發達的大腦。從猿到人進化的三個階段,在考古學上相應分別稱為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迄今為止,在全國范圍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生活的洞穴遺址和遺物堆積約有三四百處。這些從170萬年到1萬多年前在中國境內各地生活的舊石器時代居民,便是中國最早的祖先。在人類學上,中國境內原始居民屬蒙古種,以鏟形門齒為特征,南方居民具有某些馬來人種特征,但都是在本地由猿到人逐步進化來的,無論是歐洲還是中亞地區,均無如此豐富的人類進行序列化石和文化發現,也無此人種,“中國人種西來說”是荒謬絕倫的。
在中國古籍中記載了反映從猿到人的舊石器時代先民生活的神話和傳說。典型的神話人物“盤古氏”是相當于100多萬年前由直立古猿進化到猿階段的代表,開天辟地,開創了人類生存的環境。相當于50萬至2萬年前的猿人、智人、新人階段的傳說人物有“有巢氏”和“燧人氏”等。“燧人氏”并不是一個人,而是相當于居住自然山洞或構木為巢住在樹上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猿人濃縮的群體形象。這個時期人類不僅學會用火,保存天然火種,而且逐步學會鉆木取火,“燧人氏”也就出世了。有了火,人類不僅可以戰勝寒冬,防御猛獸的侵害,而且用火烤熟的肉食既保護人類的健康又促進大腦的發達。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傳說人物有“伏羲”、“女媧”等,是他們創造了弓箭,“作結繩而為罔,以佃以漁”。是他們創立婚姻制度,使人擺脫血緣群婚的野蠻狀態;馴養動物,保證人類食肉有穩定的來源,為新石器時代人們定居務農打下物質基礎。這些人物是我們中國人早期祖先的代表或象征。此外,各地還流行一些不同的傳說,只不過是不見于古籍或記載甚少,而缺乏代表性而已。
如果說,我們的最早祖先戰勝洪荒世界而獲得一個生存空間的話,那么,我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便為中國人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約距今1萬年前后,中國先民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學會制造石斧、石鏟、石刀等農具和栽培食用植物,發明了農業;馴養狗、豬、羊、雞為家畜家禽,發明了畜牧業;用粘土燒制日常生活器皿,發明了制陶業;用野生麻類纖維紡線織布或抽蠶絲織衣,創立了紡織手工業;用土、木、茅草等材料建筑住房或用土筑城,創立了建筑業;刳木為舟,始制舟車為行器等。這就是先民為中華創立最早的基業,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術。當時先民足跡已遍及全國各地,現今31個省、市、自治區發現的6000余處文化遺址,便是物證。這個時代的文化遺址分屬不同文化以及具有不同特征的若干文化類型。不同文化及同一文化不同類型的產生,同當時人群已分屬不同的部族有密切關系。但尚沒有民族形成。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當是中國人共同的祖先。
不過,當時尚無成熟的文字,或者無記錄世事的作文知識,不可能記錄下一個個某某祖先創下什么樣的業績,這樣,這代祖先便成為無名英雄。當然,因為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發達較早,該地區這代祖先中口耳相傳的一些代表人物,如炎帝神農氏(或單稱神農氏或炎帝)、黃帝軒轅氏(或單稱黃帝或軒轅氏)、蚩尤、共工、夸父、祝融、頊、帝嚳、九黎、三苗、堯、舜、禹等以及他們的后裔等,便被記錄了下來。由于這些傳說人物,在我國古籍中有記載,加上人們世代口耳相傳使中國多數人對他們比較熟悉,所以,便把他們當作這一代祖先,可謂數典懷祖。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在這些傳說的祖先中,年代較早、功績卓著者又首推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
炎帝神農氏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初的第一號傳說人物。炎帝最偉大的功績在于“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教民農作”(見《白虎通》),故號曰“神農氏”。中國以農業立國,所以農業創立者最受人崇敬。而農業又實為文化之初和文明之源,炎帝這個農業始祖理所當然成為中國人祖先的代表和象征之一。比炎帝晚出,但有更多創造發明、功高蓋世的黃帝,先后戰勝炎帝和蚩尤,在中原被諸侯尊為“天子”,代神農氏而治天下,成為中華立國傳說中的第一人,被后世中國人譽為“人文始祖”。這樣,黃帝自然而然地被當作中國人祖先的代表和象征。中華創業的第一人炎帝與中華立國的第一人黃帝,兩人并稱“炎黃二帝”,這是數千年歷史相沿成習的結果,并不是今人隨意塑造的。
我們說炎黃二帝是中國人的祖先,并不否定同時代的其他祖先,如蚩尤、共工等。但我們總不能在每提到祖先的場合都要不厭其煩地羅列一連串的人物名字。其實無論是哪個傳說人物,包括炎帝、黃帝,都不是某個人的真名,均是當時著名部落或部族首領的稱號,而且是若干代首領的沿襲稱號,是個群體濃縮的形象而已。黃帝是華夏族的首領,而華夏族又是最初的華夏族(部族)與夷、蠻、戎、狄等古代各大部落、部族之部分成員融合而成,這樣,黃帝作為夷、蠻、戎、狄四方部族祖先的代表和象征,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有人說黃帝是漢族的祖先,這是不科學的。因為漢族最早形成于漢朝宣帝時期,距離黃帝長達3000多年之久。華夏族是漢族的來源之一,漢族作為中華主體民族,是中國境內主要古代民族融合而成,所以漢族的祖先,可以說包括華夏、夷、蠻、戎、狄等古代部族祖先在內。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遷徙、雜居、交流、通婚等各種原因,無論哪個古代民族,在血統和文化上多有融合而非純粹。今天的中華民族,除了個別于近代遷入境內的民族外,其他民族都是由中國古代各民族或融合或分化演變和發展而來。各民族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都是兄弟民族。在無可靠的歷史文獻證明某人是某族直接祖先的情況下,又怎能根據晚出的傳說分清彼此呢?更何況“炎黃二帝”又僅僅是祖先的代表和象征!當然,尋祖認祖敬祖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尊重這種權利,不會也不必強加于人。但是,希望不要把五千年前中國人的共同祖先人為地劃分族屬。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中國人的直接祖先,其中杰出的代表炎帝和黃帝,值得今人敬仰和自豪!(題圖:伏羲與女媧唐代帛畫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