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嘯
自震波碎石療法問世以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全世界約已治愈200萬名結石病人,我國也有6萬名以上病人免除疾病之折磨。所謂震波碎石就是將腎、輸尿管結石粉碎,使結石顆粒和碎片能自然排出。治療后大部分病人的結石都能早期排出和排凈,但仍有部分病人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結石遲遲不能排出。因此震波碎石后采用正確的方法促使排石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知道,腎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正常人24小時的尿量為1-1.5升,尿液的輸送與排出由一套管道系統來完成,即依靠濾過壓和腎盂、輸尿管平滑肌的收縮作用,使尿液引入膀胱,最終經尿道排出體外。很顯然,尿路結石的排出與尿液的沖洗作用密切相關,當然亦與結石的大小、形態、部位等有關系。一般來說,若結石直徑小于8毫米,形態規則,表面光滑,與腎盂、腎盞或輸尿管黏膜無粘連,那么在尿液的沖洗和結石本身重力的作用下,多能使結石自然排出。對那些不能順利排石的病人,則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綜合排石震波碎石后排石的前提是粉碎的結石顆粒要足夠小,直徑小于5毫米的顆粒自然排出的機會較多,2~3毫米的顆粒更適宜。所以,病人首先應慎重選擇碎石中心。性能良好的碎石機必須具有較高的能量、精確的定位和高分辨的監視系統,同時由技術熟練的專門人員和經驗豐富的泌尿外科醫生操作,其次要采取綜合的治療辦法促使排石:震波碎石后2-3天內給病人輸液,每天輸液量為2000毫升,輸液完畢病人應起床活動,做體操、慢跑步等20-30分鐘。但對直徑大于20毫米的較大結石、復雜性結石,則病人不宜過早起床活動,以免結石顆粒分批進入輸尿管,引起阻塞。如果碎石術后3天內,病人無排石,應拍尿路x線平片,了解碎石效果,并采取相應對策。結石確被粉碎者,可以在靜脈輸液至1000毫升時,靜脈推注速尿20毫克;或每天肌注口服解痙藥,以擴張輸尿管,促進輸尿管蠕動,加速結石排出。若輔以中藥“排石沖劑”等,效果會更好。當然,不要忘記多飲水,最好使24小時尿量達到2升。
體位引流經上述的綜合處理,多數病人能順利排石,但腎盞殘余結石常從中作梗,隱居不出,影響治療效果。腎盞有上、中、下盞之分,以腎下盞殘余結石多見。對此,可采用體位引流攻之。具體方法是:左腎盞殘余結石者取右側臥位睡覺,反之則取左側臥位,同時輕輕拍擊病人的腰部。腎下盞結石者則宜采取體位的倒置,借結石重力排石:利用墻壁作“頭手倒立”,或利用樓梯作體位倒置,每天進行3~4次,睡覺時抬高床腳。國外有人設計了一種能控制體位倒置的木床,讓病人俯臥在活動木板床上,頭低腳高位,重復進行多次,86%的病人能排凈結石。
清除“石街”震波碎石后有的顆粒和碎片會淤積在輸尿管,像一條碎石鋪成的街,醫學上稱之為“石街”。此時會出現排石過程突然停止,腰部脹痛不適,或尿路感染等癥狀。這是由于結石粉碎后,碎石過多過快地進入輸尿管,或碎石中較大的顆粒、碎片,無法通過輸尿管的緣故。“石街”多見于輸尿管下段,尤其是輸尿管下段狹窄或入膀胱開口處。
一旦形成“石街”,首先要認真分析“石街”碎石顆粒的大小和排列,處于“石街”遠端的哪顆碎石是“龍頭”,它是清除“石街”的關鍵。對已形成“石街”的病人,既要穩定情緒,又要積極治療。大部分病人只要給予輸液,鼓勵飲水,使尿量增多;同時使用松弛輸尿管的藥物,并輔以輸尿管體表局部熱敷,推擠20回,每天3-4次,以及增加活動量。一般來說,“石街”會松動,于1-2個月內可以清除。少數“龍頭”結石較大,嵌頓嚴重,以致“石街”淤積緊密者,往往難以用藥物使其排出,需要重復震波碎石,或以內窺鏡取石,或由醫生用手指通過直腸、陰道按摩“龍頭”結石,以令其排出;有的則要手術取石。
不過,對“石街”還是重在預防。對于直徑大于20毫米的結石或鹿角結石,治療前要了解輸尿管的狹窄情況,充分估計“石街”形成的可能性,準備必要的器械如雙豬尾式導管等,以便及時處理。治療時忌用大能量十次睦“轟擊”結石,而要小能量分飲分批“轟擊”,以保證碎石顆粒足夠小,能順利自然排出。這類患者碎石后應聽從醫、生的指導,不要過早起床活動,避免劇烈的運動,使結石緩緩地通過輸尿管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