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深
隨著地面交通的日益擁擠,人們將目光轉到了地下。于是,地下鐵路在許多城市變得日趨發展。由于它的方便、快捷和正點,受到人們的歡迎。
但是,當人們注意到地面和空中的交通災難的時候,地鐵災難最近幾年也接踵而來。較遠的,可說日本的地鐵毒氣事件。稍近的,可說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火災事件。最近的一樁地鐵火災事件發生在韓國的大邱。這些地鐵災難都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特別是韓國大邱的地鐵火災,竟使126人在烈火和毒氣中喪生,318人下落不明,估計生還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來說,只有大城市才有地下鐵路。但是由于城鄉交流日益擴大,人員流動頗具規模,地鐵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那么人們就有必要了解和盡可能地掌握地鐵災難逃生術,以便在危急時刻,能夠死里逃生,躲過一劫。
那么是哪些原因導致地鐵一旦發生火災,往往人員財產損失十分嚴重呢?一是地鐵里面客流量大,人員集中,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勢必被突然降臨的災難嚇得驚慌失措。而人的本能又促使人們爭相逃命,在擁擠踐踏中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尤其是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更易成為災難的遇難者。二是地鐵列車的車座、頂棚及其他裝飾材料大多易燃,容易造成火勢蔓延擴大。有些塑料、橡膠等在燃燒時還會產生有毒氣體。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燒不完全,發煙量大,更使地鐵內煙霧濃烈,生存境惡劣。同時,地鐵的出人口少,大量的煙霧只能從一兩個出口向外涌,與地面空氣對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風”效應又使向外擴散的部分煙霧濃烈,生吸回來,容易讓人窒息。三是地鐵內空間過大,有的火災報警和自動噴淋等消防設施配置不完善,起火后地下電源可能會被自動切斷,通風空調系統失效,失去了通風排煙工功能。四是大量有毒有害煙霧和地鐵內的黑暗給救援和疏散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那么地鐵內一旦發生火災或其他毒氣事件,人們在危急萬分,甚至威脅生命的時刻,該如何采取自救措確采取自救措施,使生命逃過一劫的例子。今年春節,哈爾濱市的一家酒樓發生了火災,幾十人頃刻間被烈火和毒氣奪去了生命。當火災發生時,二樓的一間小餐廳里,有一家人正在節日聚餐。他們發現火情后,急忙奔往緊急出口處,但門被鎖住,無法撞開。想從一樓逃生樓梯處已被煙火籠罩。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臨危不懼;不慌亂,急忙退回小餐廳。然后人員分工合作,有的人負責打開通向外界的鐵窗,以便求救。有的人負責堵住餐廳的門縫,以防毒氣、煙氣灌人小餐廳。他們隨身沒有攜帶堵門縫的東西,于是,他們將餐廳的窗簾扯下來堵門縫。堵不嚴時,他們又用啤酒將窗簾浸濕,將門縫堵得嚴嚴實實,將煙氣、毒氣基本擋于門外。后來,急救人員趕到,這一家人重獲生命。過后,他們感慨萬千地說:是臨危不懼、不亂,采取正確的自救措施,才使我們死里逃生!這個逃生事例和地鐵火災時的逃生術有類似之處。當地鐵發生火災時,遇險人員首先要有強烈的逃生意識。但盲目的逃生往往事與愿違,有準備的逃生觀察和思索才能達到理想的結局。也就是說,乘客進入地鐵后,要對其內部設施和結構布局進行觀察,熟記疏散安全通道出口的位置,這叫不防一萬,但防萬一。如果是行進中的車輛起火,這時,車內人員應意識到小患不除必釀大禍,應奮不顧身地將初火消滅于“萌芽”之中,這樣,包括自己在內的生命安全才能有根本的保證。同時,應將老、弱、病、殘及兒童先行疏散至別的車廂。如果初期火災撲救失敗,應及時關閉車門,防止火勢蔓延,贏得逃生時間。遇到發熱且緊閉的門。千萬不要打開,以免被門另一邊的烈火所吞噬。有防災意識的群眾還應隨身攜帶緊急救難用品,例如:附有手電筒的筆可以應付停電;濕紙巾、濕毛巾等可在火災發生時擋住口鼻,以免吸入煙氣毒氣;塑料袋可用來在濃煙尚未擴散時裝滿空氣,以備逃生時呼吸用。需要注意的是,遇險人員逃生時,應采取低姿勢前進,但不可匍匐前進,以免貽誤逃生時機。另外,不要做深呼吸,以免吸人更多的煙氣和毒氣。還需注意的是,地鐵的隧道很窄,災難發生時,若逃到對面方向的鐵道上,可能會被對面方向駛來的車輛撞上,造成傷亡。而且有些鐵道有高壓電通過,沿著鐵道逃生也有觸電的危險。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逃生過程中,要堅決聽從地鐵工作人員的指揮和引導疏散,絕不能盲目亂跑。萬一疏散通道被煙火阻斷,應采取上述的低體位、用物品捂住口鼻等措施,盡量想辦法延長生存時間,等等救援人員前來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