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強
作為一門微創傷醫療技術,介入治療已在我國的大中型醫院普及應用,其中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介入醫學領域的主要工作。
介入一詞來自英文“Intetventional”,原意含“插入、干涉、調停、斡旋”等表述。介入治療是指在醫學影像技術(如X線透視、CT、超聲波、核磁共振)引導下,用穿刺針、導絲、導管等精密器材進行治療和獲取病理材料的過程,其核心是以微小的創傷獲得與外科手術相似的或更好的治療效果。它的特點是損傷小;絕大多數無須全身麻醉,成功率高,術后患者恢復快。
具體到心血管的介入治療,主要是采取局部麻醉(極少數需要全身麻醉),在先進的數字化X線影像引導下,從外周血管(通常為大腿根部)插入直徑1.5-2.5毫米左右的細導管至心臟、大血管,首先通過注射不透X射線的顯影劑精確定位病變部位,然后進行治療,具體技術有血栓清除;球囊擴張、缺損修補、血管增厚內膜/斑塊的機械旋磨、金屬支架植入、畸形或異常血管的堵塞、心肌消融等。局部麻醉患者術中保持清醒,治療時間通常約40分鐘至2小時,治療后10-24小時可下床活動,住院時間3天左右,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應由既有豐富的心血管疾病診療經驗、又有嫻熟的導管治療技術的專科醫師承擔,在無介入醫學科的醫院,患者可到心臟科或心血管科咨詢、就診。
在介入治療前,首先應該明確診斷,作好各種術前檢查。另外,術前尚需要做碘劑過敏試驗,術前6小時禁食、停止使用可能影響術中治療的藥物。
介入治療術后的患者應注意保持穿刺側肢體伸直,使用血管鞘小于7F(直徑2.3毫米)者需保持6~8小時,8F(2.7毫米)以上者需保持12-24小時。同時注意穿刺處有無滲血和下肢麻木、疼痛、發涼等異常現象,如有則隨時告知經治醫師。多數心臟、大動脈疾病治療后,患者應在心臟重癥疾病監護室(CCU)或重癥疾病監護室(1CU)觀察12-24小時。注意有無突然發作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肢體運動障礙等情況。術后多數需要抗凝治療,應遵醫囑,并定期復查。
下面介紹一下目前在我國心血管方面比較成熟的介入治療方法。
經導管冠狀動脈內溶栓:適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以胸痛發作小于6小時者效果較好。治療時將導管插入有新鮮血栓形成的冠狀動脈內、注入血栓溶解劑,迅速清除血栓、開通阻塞、使心肌恢復血流灌注,目前一些大型醫院的急診科和,b臟科開展了這一技術,并有專門協作團隊(包括心臟介入醫師、急診科、導管室等),24小時全天候對患者開放,有人稱其為“冠心病綠色通道”。
冠狀動脈球囊擴張和金屬內支架置入:冠狀動脈腔內球囊擴張,又稱球囊血管成形(簡稱PTCA),是以氣囊膨脹的形式擴張局部血管、解除狹窄,主要適用于局限性狹窄,以單支血管病變為宜。當單純球囊擴張不能解除狹窄時,如擴張后發生“回彈”(管腔狹窄率仍然大于50%)、擴張后發生血管內膜撕裂(夾層形成)等,則需要置入金屬內支架,后者的功能類似于開鑿隧道時的支撐物。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和肺動脈瓣球囊擴張:經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擴張成形術是治療單純性二尖瓣狹窄(瓣膜無變形、鈣化、粘連等)的優良方法,可替代開胸外科治療。單純性肺動脈瓣狹窄,無其他重要心血管畸形者可用球囊擴張。
還有心內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的封堵,胸主動脈和腹動脈瘤的治療,外周動脈和大靜脈阻塞的疏通等。
雖然介入微創傷治療已成為一門臨床治療學科,但有些技術還有待改進,如金屬支架置入術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再狹窄,而且處理較困難;有些方法的近期(1年內)和中期(2年內)療效良好,但遠期療效積累的資料有限,還需要觀察;治療費用較高,有些家庭難以承擔等。
總之,介入醫學是—門正在發展、成熟中的學科,患者在選擇具體治療方法時應權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