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士
現在,家有小琴童的不少。住宅樓內,琴聲并不難尋。令人費解的是,其間往往不時夾雜著大人的訓斥喝罵聲,實在極不和諧。即使孩子練得再認真再有板有眼,有了這斥罵聲,琴韻也蕩然無存,大煞風景。
家長們望子成龍,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他們除了不辭辛苦不惜工本風雨無阻地奔波在送孩子拜師習藝的路途上,還要堅持不懈定時定量地嚴格監管孩子練琴。可孩子畢竟是孩子,再乖巧再聽話,也會童心不泯,做出些淘氣不聽話的事來。此時,切莫堅信“棒頭出好兒”的古訓,弄不好只會將童心中與生俱來的對音樂的那份興趣和悟性摧殘殆盡,豈不有違初衷,適得其反。
我想,與其在一旁指手畫腳地令孩子就范,倒不如以身作則,用自己的琴聲引導孩子的興趣。若自己本來就懂點樂器知識,這好辦,就先自得其樂地奏將起來吧。孩子學電子琴,你拉二胡,來個中西合璧;孩子學小提琴,你吹笛子,搞個土洋結合,這樣一來,那美妙悠揚的音樂足以撩起孩子親近音樂的天性,讓他發自內心地渴望追尋你的樂聲,彈奏出自己的音符。如果自己本是樂盲,又寄希望于下一代盼著孩子能超越自己,那就下決心跟孩子一起學一起練吧。我有個朋友是教孩子書法的老師,他就目睹過不少陪孩子一起來學書法的家長,原來連毛筆都不會抓的,幾年下來,孩子學成出師,自己的毛筆字寫得也像模像樣了。學樂器也一樣,不要讓年齡成為逃避學習的借口,學會一種技藝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休閑,它能讓你空閑的日子變得鮮活滋潤,充滿活力。想像一下,若能在閑暇假日,茶余飯后,和孩子琴瑟合鳴,共奏一曲,豈不是一件快事。
或許有人會說,我很笨的,沒有那個音樂細胞,要以身作則好難!不要緊,慢慢來吧,可先放一段音樂,自己首先陶醉其中,或擊拍和之,或舞而蹈之,遙想遠古之時,我們的祖先們不就是用一些瓦片竹節之類最原始的樂器敲打出美妙的韻律嗎?有了一個音樂的氛圍,孩子就不再覺得練琴是枯燥無味的負擔,孩子練得進入狀態了,你再跟他一起練,又不是讓你練成音樂大師,應該沒有問題。
與孩子一起練琴,既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興趣空間,也是給自己日漸消耗的生命順便來一次充電,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