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鴻
在舊社會,人一旦上了歲數,不能在外面掙錢了,便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全靠兒女供養。這樣,家務勞動也就成了他們天經地義的本行。如今不同了,城市里的老年人退休以后大多有退休金或養老金,他們可以自豪地挺直腰板靠自己的收入生活。不過,盡管如此,很多老人看到子女們在外面為生活四處奔波,承受的工作壓力又大,便十分心疼子女。他們退休后毅然承擔起了較多的家務勞動,在家里為兒女買菜做飯、洗衣縫補、收拾房間、照顧孫輩的學習和生活,忙得不亦樂乎。
忙是忙了,做是做了,但老年人在做了家務勞動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兒孫們的肯定,有時還會引來兒孫們的不滿。諸如飯菜不合口味,房間收拾得不符合年輕人的心意,照管孫輩的方式不科學等等。
辛辛苦苦,忙來忙去,當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兒孫們的肯定,或自己在勞動中感到力不從心時,一些老人難免會覺得委屈,甚至會不高興。這種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要防止這種情緒蔓延,就要在家務勞動中做好心理調適。首先,老年人可以站在子女的角度想一想,子女對自己的勞動提出意見,其實并沒有惡意,只是由于兩代人的社會背景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各自的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對事情難免會有不同看法。年輕人接觸現代社會的機會更多,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老年人聽一聽子女的觀點也未必不好,尤其是在教育孫輩的問題上。其次,要想到自己的勞動能夠減輕子女的負擔,這是做老人的最大的收獲;同時,退休后做些家務勞動,還可以消除寂寞,活動筋骨,強身健體,并從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若老年人感到家務勞動過于繁重時,可以與子女商量分工,讓子女們分擔一些較重較累的家務,自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當自己的勞動不被子女理解時,老年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子女商量出一個適合自家情況的做法。當然,做子女的也要體諒老人的好心,尊重老人的勞動,不要埋怨老人。如果老人的做法有不妥的地方,也要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來,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