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凡
時下,一些醫院為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餃盡了腦汁讓患者滿意。例如,有的醫院規定,如果醫務人員遭到患者投訴,則對醫務人員“投訴沒商量”,輕者批評教育,重者扣發獎金。也就是說,不管醫務人員有理無理,也要“一刀切下去”。也有的醫院考慮發生醫患矛盾時,醫生只能采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做法,覺得自家人受了委屈。怎么辦?干脆設個“委屈獎”,只要你對外能忍辱負重,對內則用這個獎勵安撫你。
細想之下,醫院出此之策實屬無奈。你得罪了患者,患者就跑到別的醫院看病去了,沒有了患者,醫院就沒有了收入,那醫院的職工豈不要喝;西北風去?和氣生財,醫院如是。更何況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是上級的要求,也是患者的需要,那醫院“趕潮追風”也是大勢所趨。
問題是,在我們這個法制建設日趨完善的國家,做什么事不能不考慮要依法辦事,以理服人。前不久,我去一家區級醫院看病,目睹了一起醫患糾紛。過后思來,就覺得現在的醫生很不容易。糾紛發生在診室。坐診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醫生。患者則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看完了病,這位患者不愿離去,要求醫生詳細解釋一下他的病情,尤其要解釋他為什么患了心臟病。老醫生不厭其煩地講了許多遍,但患者還是聽不懂一些醫學術語。于是,老醫生和氣地對他說:“心臟病是一種發病機理很復雜的疾病,靠我的三言兩語很難講清楚。你看,外面排隊候診的病人很多,我們就談到這兒吧。”沒想到這個患者一下瞪起了眼睛,怒氣沖沖地說:“我是患者,醫生就得熱忱地為我服務。你今天必須將我的病講得清清楚楚,讓我明明白白,否則,我投訴你!”老醫生無奈之中作了妥協。他說:“年輕人,我理解你被疾病長期折磨的心情。咱們商量一下,等我看完其他患者的疾病,咱們再詳細嘮嘮如何?”沒想到這個患者認為醫生的話是侵犯了他的就醫權利,說:“我先來的,憑什么要最后再談?”他不但出言不遜,還怒氣沖沖地到院領導處投訴。恰巧這家醫院就有“患者投訴無商量”的規定。結果這位醫生不但挨了批評,還被當眾宣布要扣發獎登。其實,這位老醫生從始至終說的做妁都很有分寸。即便那位年輕的患者當眾對他這樣的老醫生發脾氣,他也不急不惱不怒,不失醫家之風范。這樣的人不表揚也就罷了,還要不分青紅皂白地“不商量”地加以懲罰,顯然,這是對醫生職業的不尊重,對醫生人格的不尊重,或者說這種處罰不是實事求是的,也是難以服人的。講理的做法是,發生了糾紛,要問個為什么?如果是醫生的錯,自然“投訴無商量”,懲罰無商量。若醫生在沒有錯的情況下,挨了罵,甚至挨了打,卻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還要因為患者的“投訴”受到懲罰,這顯然是是非不分,有失公允。
說到這兒,想起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剮院長李學旺。他是中國最著名醫院的大教授。有一次在坐診時,一位患者竟將與他人發生的矛盾遷怒于他,將一摞病歷甩在他的臉上。此時;先是一位殘疾人患者霍地站起來,接著其他的患者也加入到保護醫生的行列。這時的李學旺只是彎下腰,將摔在地上的眼鏡拾起來,戴上了眼鏡,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神態自若地繼續為患者治病。事后有人問他,為什么能在人格受到如此侮辱的時候,有如此的風度涵養?他微微一笑:“言重了。有那么多患者眼巴巴地等著我,好多是外地大老遠趕來的。”向李學旺發威的患者見到當時的場面,自覺慚愧,無地自容。但他若是個不知進退的人,沒理也要“告狀”,那醫院還要“投訴無商量”,不管對錯,也要打醫生的板子么?我想,對這樣的醫生不但不應打板子,還應為他的為醫為人之德叫好才是。
據了解,近年來,各地發生的醫療糾紛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僅北京市在最近幾年就有71家醫院發生了500多起毆打醫務人員的事件,其中致殘致傷90人。這樣的數字不能不讓人擔憂。我們中國人歷來都是崇尚文明,講究互敬互重的。醫生雖說是為患者服務的,但在人格上、尊嚴上、權益上,卻是和患者平等的,即便發生了醫療糾紛,醫患之間也應依法辦事,以理服人。我們這樣說,并不僅僅是為醫生說幾句話,也是為患者說幾句話,因為安靜、和諧、文明的醫療環境不但對醫生有益,患者更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