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蘭
同性戀是一種性愛或性欲滿足對象指向同性的變態性行為,同性戀古今中外皆有之,在一些國家,法律甚至允許同性戀者自由結婚。
據國內的性學研究表明,在同性戀的病因中除了極少數患者存在異性激素水平過高的軀體異常外,主要與患者兒童時期的性心理發育障礙以及社會不良因素影響有關,后者的成因中模仿占39%,因特殊環境而難以與異性接觸者占18.5%,有人傳授者占14.9%。
性心理發育障礙可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幼嬰期,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女扮男妝”。
(2)母親對男孩過于溺愛,或男孩過分依戀母親,使其產生與母親(即女性)的認同心理。
(3)家中母親君臨統治,或父親過于懼內。
(4)從小生活在女性包圍的家庭中,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就發生過同性戀的感情或行為。
(5)男孩的父親早亡或離異,使其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缺乏男性的正面形象。
(6)由自戀退縮回同性戀情結。
(7)幼年或青少年被誘惑或在脅迫下發生同性戀行為的結果。
從上面的病因分析中不難看出,同性戀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生物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性定向發育障礙的過程。所以,性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性定向發育一旦固定,將無法再產生任何的改變,因而人為的矯正性的治療,是徒勞無功的。但是,最近美國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史匹茲爾的研究卻推翻了這一結論,認為同性戀者可以借助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外界的幫助,回復到正常的異性戀中來。史匹茲爾對200名曾經是同性戀的男女受試者進行了長時間的電話訪談,了解他們開始嘗試改變性定向的時間,以及他們在性定向轉變前后的性感受與行為。統計表明,143名“前”男性同性戀患者平均用了14年時間來改變其性定向,57名“前”女性同性戀患者則用了12年。
在這些受訪者的“轉性”過程中,幫助最大的是來自醫療機構的性心理咨詢服務,其次是一些同性戀支持性的團體,另有少數人受益于書籍和主張異性戀的良師益友。在這些已經恢復正常性定向的“前”男、女性同性戀患者中,分別有66%和44%的人表示能保持穩定的異性戀愛關系,每月至少有一次異性性生活,且很少想念同性伴侶。
總之,史匹茲爾的報告表明,性定向是可以改變,也是可以恢復正常的。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