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完成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條治國安邦、強國富民的道路;對中國企業來說,則是一條興企強企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關系全局的嶄新概念的提出,是在對當今世界大勢和中國國情的深刻分析與準確判斷、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全面總結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正確前瞻的基礎上,對中國發展道路規律的深刻揭示和準確定位,其利在當代,其功在千秋。因此,對這條造福當代與子孫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的廣大企業及其職工一定要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首先要克服舊觀念,樹立新觀念。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工業生產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建立在資源的高投入基礎之上;二是工業化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兩個特點在我國半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上不但幾乎被照搬過來,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如此,當這兩個顯著特點變為顯著缺點而早已被發達國家所克服的現代工業經濟條件下,傳統工業化道路的這兩大缺點卻成為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中被保留下來,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仍然普遍存在并頑強地發揮著作用。所以,必須克服傳統工業化道路的舊觀念,樹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觀念,才能防止“穿新鞋走舊路”。
走新型工業道路,必須要有新舉措。必須認識到,傳統工業化道路形成的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增長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不僅是我們頭腦中的習慣和思維定勢,而且還固化在我們企業的經營體制、管理體制和宏觀經濟的一系列制度及其利益結構之中。不改革體現傳統工業化道路特點或弊端的微觀企業體制和宏觀經濟體制及其利益結構,建立以體現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特征、主要內容和根本要求的新的企業體制和宏觀制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會變成一句時髦的口號。這里講的新舉措不只是個別的、局部的和零敲碎打的方法,而應是系統的、全面和整體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沒有這樣的創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會行而不遠,越走越難。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邊實踐邊總結。要通過總結,不斷發現并及時糾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的各種偏差和失誤,以校正前進的方向,同時更要不斷發現并及時總結交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新成果和新經驗,以鼓舞和堅定前進的信心,用勝子雄辯的實踐和事實,引導億萬職工和千百萬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奮勇前進。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興企之路,是強國之路,是富民之路。我們的廣大企業和職工,要轉變觀念,果斷行動,義無反顧地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