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力軍
重慶大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最大三線調遷合并搬遷企業,由“七五”計劃的國營慶巖機械廠、重慶雙溪機械廠、四川紅山鑄造廠、四川紅泉儀表廠、重慶渝州齒輪廠,以及“八五”期間的重慶慶江機器廠、重慶青江機械廠、重慶鑄鋼廠、重慶平山機械廠合并組建。占地4平方公里,總資產近30億元。經過十多年的搬遷、兼并、重組、改制,一個規模宏大、生產專用汽車、工程機械、汽車、摩托車、鐵道機車零部件的工業園區正在長江之濱崛起。。國企多廠并遷,前無先例,具有特殊性。從搬遷的時間看,既有“七五”計劃,也有“八五”計劃;從搬遷的動向看,既有整體搬遷的,也有在搬遷中兼并重組的;從搬遷到位后的管理對象看,既有獨立運行的專業廠,也有由總廠直接管理的分廠、公司;從經濟效益看,既有名列全國、省、市、兵器行業榜上的企業,也有資不抵債的企業。如此多樣的企業組合,所遭到的阻力是多方面的:
一是觀念滯后。從山溝到城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不少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滯后,思維方式是按原來的老一套辦法指導工作,等、靠、要思想嚴重,每當工廠涉及職工利益的政策一出臺,阻力很大,工廠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思想工作,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搬遷、重組、生產經營。
二是管理難度大。從基建轉為生產經營,人員來自各廠,互不認識,技術、技能情況不清楚,部門基礎管理嚴重滯后。圖紙資料不完整,工藝不配套,成本控制不到位,計劃執行不嚴肅,生產組織不嚴密,后勤保障不及時,遇到問題就扯皮、推諉。傳統的管理方法不適應現狀,新的管理辦法又沒形成,制約了生產發展。
三是產權不清。大江基地建設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借款、確保重點、集中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的,這對統一協調、統一管理、統一指揮、減少重復建設、節約資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七五”項目竣工驗收后,各專業廠仍是獨立法人,占用了新增資產,而未承擔相應的債務,這就嚴重影響了資產、負債、損益核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產生了產權不清、權利和義務不符、經營成果不實以及向銀行還本付息操作困難等問題。
四是總廠缺乏統一管理的手段和力度。因為總廠與各專業廠都是獨立法人,不能簡單地用行政手段去指導工作,盡管上級賦予了權力,但想管又管不起,不管又影響工作。
五是有的專業廠也因要取消工廠的法人資格,過多地考慮了牌子、面子、位子,產生等待觀望的思想,生產經營出現短期行為,致使大江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形勢下,錯失了不少機遇。
造成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體制在搬遷、建設動態過程中不健全、不完善、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面對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產品為龍頭、以專業化生產為原則、以資產重組為主線、以規模經營為目的的發展思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分結全、分步實施、重組改制、改革發展”的方針,于1997年成功地兼并了原國營慶巖機械廠、重慶雙溪機械廠,把搬遷與重組結合起來,拉開了大江資產重組的序幕。
規范母子公司運行,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組織保障。1999年,對原四川紅山鑄造廠等7個廠實施債轉股,取消專業廠法人資格,實施資產一體化管理。2000年,按照“優化結構、分塊搞活、強化管理、創新制度、保持穩定”的原則,建立了母子體制。
一是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把債轉股與改制重組緊緊結合起來,將總廠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的重慶大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二是剝離非經營性資產。將生產輔助、生活后勤部門進行了剝離,先后組建了運輸、機電、物資倉儲、房地產開發、建設、科技、物業等全資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
三是優化結構。按照債轉股的要求,將生產性資產與信達、長城、東方、華融資產公司組建了大江信達車輛股份公司,參股組建了長安鈴木、大江渝強等19個合資合作公司。
四是理順關系。按照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明確了集團內部的管理層次和權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大江集團公司,作為全資、控股子公司的母公司,擔負著保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兩大任務,對合資、控股子公司享有軍晶專營權、資產受益權、重大決策權和選擇管理者等四項權力,并對子公司實施預算管理、戰略管理、營運監控管理、產權事務管理、軍民計劃管理,是投資決策中心。第二層次是全資、控股子公司,是大江集團的利潤中心。享有五項權利和五項責任。五項權利,即有權依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在征得母公司同意后,有權在公司內部進行資產重組、改革改組,對員工實行下崗分流;有權根據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內部管理體系,規范管理工作程序;有,權自行確定公司編制定員,自主決定公司內部的分配和用工形式;有權動員全體員工出資收購母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五項責任,即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與員工建立勞動關系,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為員工提供安全生產條件和福利,保持公司穩定;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保證和監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公司的貫徹執行,發揮黨組織的保證監督作用,接收母公司黨委的領導;依法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會活動,加強民主管理,接受母公司工會的領導,按照《統計法》的要求,定期向母公司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報送各類統計報表、年終會計報表以及經營發展計劃。第三層次是參股公司。依照《公司章程》運作,按照《公司法》的規定收取投資回報。
經過兼并、重組、改制,大江集團出現了蓬勃生機,經濟運行質量有了較大提高。2002年,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6%,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5%。
數據雖是枯燥的,但大江人就是用這些數據寫出了發展、寫出了輝煌。九廠合一,其中有六個廠瀕臨破產,企業不僅沒有被拖垮,反而年年有發展。大江在改革中變化,在變化中壯大。
強化制度創新,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清除體制障礙。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突破舊體制的局限,推進制度創新。
大江組建成為一個大型集團化企業后,將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洗禮和考驗。我們必須保持與時俱進,在繼承和吸收原來各專業廠優秀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客觀需要,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逐步實現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
實施資產一體化,必須強化資產管理,以資產為紐帶,按照“大公司、多法人、集團化”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資本結構由國有資本為主體轉變為多元化投資主體,資本運作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濟運行質量連續幾年穩步上升。
強化制度創新、推進由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變,是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必將經歷的一場深刻的、鳳凰涅架式的變革。而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既是這場變革的重點,也是難點。黨的十六大把“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確定為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適應這種管理體制變化的需要,企業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也應當不斷調整、創新。近幾年來,我們按照“2+4+5”的管理模式,初步規范了集團公司與各下屬子公司之間的關系,提升了整體管理水平,生產經營情況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大江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快速通道。企業信息化是解決企業管理突出問題、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管理創新的重要途徑。大江實施資產重組以后,企業規模、生產組織、產品構成、管理層次等方面都發展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僅憑經驗和覺悟來管理企業,已不能適應現代企業飛速發展的要求,需要對企業財務、技術、生產、人事、設備、供應、銷售、庫存等部門的信息資源進行綜合分析,建立全局共享的數據模型。這就自然要求把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近年來,企業信息化的推廣受到公司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并把推進企業信息化作為大江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舉措。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務求實效”的原則,大江工業集團已經于2001年成功地開展財會電算化,加強了財務管理特別是資金管理,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使公司的現金流量由原來的每天不到300萬元上升到現在的近1000萬元;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廣泛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物資采購、生產管理、營銷管理,大幅度地降低了采購成本和生產成本,公司2002年的管理費用比2001年降低了近600萬元;大力推進辦公智能化,開通了辦公樓局域網;通過建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推廣使用CAD技術,積極開發新產品,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技術裝備和工藝流程的信息化水平,為提高大江工業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支撐力量。大江工業集團脫胎于三線兵工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趨于“老化”。完成搬遷任務之后,為了突破產品結構對企業發展形成的“瓶頸”,大江工業集團積極面對市場,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實施產品結構調整,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品、精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公司先后開發了后裝壓縮式垃圾車、高速公路護欄清洗車、重型汽車橋、沙漠車橋、齒輪齒條動力轉向器、微車曲軸鍛件、微車變速箱齒輪、輕型車變速器、CD類沖壓件等汽車零部件產品,完成了QYTOC液壓汽車起重機的開發工作,形成了8噸至50噸液壓汽車起重機生產能力,并成為國內能生產50噸液壓汽車起重機的6家企業之一。在技改方面,我們相繼完成了液壓動力轉向器生產線、汽車曲軸生產線、車用系列齒輪生產線、奧拓微型轎車發動機缸體毛坯生產線、鑄造生產線、奧拓轎車鍛件生產線等項目的技術改造任務,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為做大產品生產規模創造了條件。
在軍轉民的第二次創業過程中,大江創造了“慶江”牌塔機、“邁克”牌車橋、“渝齒”牌齒輪和“大江”牌專用車等國內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成為大江工業集團參與市場競爭的支柱產品。當前,我們還將繼續對存量資產實施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創新型人才。為此,公司把人才的培養和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來抓,一方面要繼續實施人才工程,通過多種途徑,培養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轉變用人機制,制定相應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充分發揮人才在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中的作用,為大江工業集團的發展增添后勁。
黨的十六大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指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江集團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大江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