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榮
——王超逸先生答本刊記者朱榮問
問:王部長,請您談一下國內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好嗎?
答:簡單地說,作為一門當代企業管理的最新理論,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傳人中國,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走過了一條從引進、啟蒙、質問、求真、裂變、整合、定位到本土化的道路。呈現了三次發展高潮,十大發展趨勢,五大流派,多種建設模式。世紀之交,隨著中央“三個代表”思想和“以德治國”方略的提出,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先進性更加突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理論已經初步形成。
目前,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企業文化建設再次注入了新的動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企業文化建設應緊緊圍繞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研究科教興企、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二、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開拓企業發展新局面,充實企業新力量,增加企業新活力;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增加職工收入;四、進一步加強企業職工思想道德建設;五、變革企業精神,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六、注重生命科學、綠色環保與審美功能新理念。
問:目前,企業文化建設呈現了第三次熱潮,請問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認為,面對熱潮作一冷靜的思考,至少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是國內經濟成熟度的需要。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經濟走過了一條生存、發展、成熟、衰退、再生的軌跡。經濟若謀求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尋求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正是作為經濟活動主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無論從企業角度,還是從企業文化學科自身的角度,這次熱潮的到來都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其次,人世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經濟國際化和文化上的價值多元,帶來了國際經濟活動中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文化的通暢與阻滯成為現實中的迫切問題,跨文化管理提上日程。目前,國內企業進入了問題多發癥階段。經過臨床實驗,企業文化的藥方取得了療效。企業從起初的重視物質層面到制度行為層面,再到重視企業文化的精神價值層面,從產品力、營銷力、形象力、設計力直至文化力,這是理性的必然的選擇。文化制勝的原理,一方面為中外企業成功的實踐所證明,另一方面也為企業文化的內部作用機理所決定。最后,這是由企業文化的本質所決定的。企業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文化自覺,文化主導,以文致德,以文育美。當然,從長遠來看,永久的熱潮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但是那時企業文化將更具作用和魅力,將上升到另一種境界和品位。從企業文化,品牌文化,企業心文化直至審美文化,按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民族經濟的希望之光。
問:請問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難點是什么?您認為應該如何實踐和把握?
答:國學大師、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湯一介先生指出:“把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可操作的系統,非常復雜”。將文化觀念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作為全部亞文化中的領航者——企業文化,本身就將這一進程推進了一步。而企業文化作為一個系統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發展,在國內同仁的協力攻關、共同努力下,初步走出了操作層面上行業的模式化和單體的個性化路子。我認為,文化是行動的自覺。企業文化就是在一個組織里為大家所認可、做人做事的準則。這里,首先是經營理念和企業價值觀的科學定位;其次是其經營理念和價值觀為全員認可、護守、輻射。因此,企業文化培育、策劃工作的重點一是定位,二是宣貫。上述兩項都不是一勞永逸,需要不斷進行新舊文化調適,最終建立一種兼容、開放、創新的特色企業文化。
問:請您為企業文化策劃工作提幾點意見和建議好嗎?
答:作為亞文化型態的企業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屬性,即民族性、時代性。企業文化建設一方面要從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以期實現本土化。我國建設企業文化有著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先人曾創造了古代燦爛的歷史文化,創造了近代以同仁堂、瑞蚨祥為代表的“東方商人”形象。可以說,以同仁堂、瑞蚨祥為代表的近代商業文明是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武庫和土壤,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它們經營管理上的經驗如:坦蕩經商,行仁布道,誠信為本,嚴于管理等等,對今天的經營管理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面對一個競爭激烈、價值多元的全球一體化市場,企業要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以實現其國際化。作為管理學屬性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密不可分,它必須在企業管理中才能發揮作用。脫離了企業管理這一實踐的土壤,企業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企業的存在價值和外向利益上升到一種境界就是對民族、對人類、對未來的一種責任。這是企業所堅守的倫理價值(企業道德)。成功的企業文化模式和經驗本身就是對人類的貢獻。我們說,松下、GE、IBM、海爾、科龍、中視傳媒、西安楊森等等的企業文化不都是全人類的財富嗎?
問:王部長。能否請您談一下您對企業文化研究和策劃工作的歷程?如何才能實現策劃的目的?
答:可以。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中國的第三次文化熱,大學畢業后,我有幸趕上了那次學術熱潮。從1986年到1992年,我先后就讀于中國文化書院——中外比較文化理論研究班;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企業文化理論研究班。期間,我得到了書院和研究院導師、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厲以寧先生和臺灣著名企業文化專家魯軍先生的指導,精研企業文化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此立志獻身于祖國的企業文化建設事業。但是,限于大陸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實踐活動的滯后,對企業文化的理論還難以踐行。而同期的日本、美國、臺灣基于其經濟發展的平臺其企業文化建設正蓬勃興起并漸趨成熟。日本方面出現了川部重臣、勝岡重夫、中西元男、石川英紀等專家,美國方面出現了威爾·大內、迪爾、肯尼迪、沃特曼、彼得斯等專家,臺灣方面出現了魯軍先生、魏正、張百清、紀正德等專家。
遠在1990年,我的導師,中國企業文化研究院院長魯軍先生就預言:“企業文化的主題實在有太重要的意義,站在本世紀最后十年的角度說,它關乎我們民族能否有充分的準備來迎接下個世紀正在到來的發展機會”(1990.6.25《企業文化學報》(創刊號)發刊詞)
90年代初,我有幸就職于亞洲最具實力的臺灣lOON形象策略公司,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探索企業文化建設道路。
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在“WTO挑戰與中國企業文化應對研討會暨全國企業文化社團會長秘書長2002年聯席會(鞍山)”上確定未來時期是企業文化的策劃、設計期。研究會策劃部是中國企業文化策劃、設計的排頭兵,肩負著領航國內企業文化策劃和設計的重任。近年來,不斷將策劃潮流引向新高,至今已為數十家企業進行了企業文化的策劃和設計,為踐行企業文化作出了貢獻。
企業文化策劃是——項系統性、操作性很強的工程,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文化學、倫理學、心理學、民俗學、傳播學、美學等多學科。因此,一項有效的企業文化策劃首先要掌握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然后旁及相關學科,同時要深入調研,準確把握企業文化的現狀,診斷存在的問題,運用SWOT法進行企業文化綜合分析(S-Strength即優勢,W-Wcakrcsscs即劣勢,O-Opportunities即機遇,T—Threats威脅),然后設定目標、定位、檢測、修正、推廣、追蹤。在這一過程中,一是要始終與服務企業充分溝通;二是要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作出理論上的回答和解決措施;王是要不斷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出模式,由‘經驗上升為理論,指導實踐。從根本上說,企業是企業文化建設上的主體,策劃的作用應是一分策略、三分策劃、六分執行。
我相信,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一個企業文化策劃、設計的高潮正洶涌而至。
問: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聽了您的介紹,連我都倍受鼓舞。
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