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國
江澤民同志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那么,黨怎么代表和實現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呢?我認為,在現階段,全面創新是代表和實現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根本途徑。
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兩次大的歷史性創新
一定的生產力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必將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兩次大的歷史性創新,現正面臨著第三次創新高潮的到來。
第一次創新是建國以后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歷時近30年。這一段對間的歷史條件是:國際上,帝國主義列強對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進行了嚴密的封鎖,并不時在中國周邊發動侵略戰爭,企圖用武力消滅新中國,也就是說,新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國際環境非常惡劣。在國內,持續數十年的戰爭剛剛結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狀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一窮二白。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把恢復生產、發展生產力放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經過三年的恢復期后,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就把建設大工業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開始了中國工業偉大創新的進程。其標志性的事業,是從蘇聯引進了156個工業項目,初步奠定了中國現代工業的基礎。5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停止了援助,撤走了專家,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國際環境更加惡化。黨和國家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集中全國的力量,發展現代工業,原子彈爆炸、衛星上天、核潛艇下水,標志著我國現代工業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我國已經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段的創新,主要還是解決有無的問題,解決我國現代工業的基礎問題。
第二次創新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20年間。這一段的歷史條件是:隨著1972年中美建交,我國同世界發達國家的關系大為改善,使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有了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中蘇關系也有所緩和,特別是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中國有了參與國際政治與經濟合作的舞臺。在國內,經過近30年的建設,工業經濟基礎有了快速的發展,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容納不下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全國成為一個大企業的做法,妨礙了現有生產力作用的發揮,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突出的表現是,企業效率低下,經濟效益很差,企業生產和市場需求脫節,不是為需求而生產,而是為計劃搞生產,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無人負責,因此,急需改革和創新。這一次改革和創新,是對共產黨自己確立的一套經濟理論和親手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刀,其艱巨性、深刻性可想而知,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講的,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正是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者宏偉氣魄和極大的政治勇氣,發動和領導了這一場深刻的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我國人民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一次的改革和創新,是對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一個新境界。回顧我國生產力發展史上兩次偉大的歷史性創新,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生產力的發展有著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共產黨人優越于其它政黨的地方,就在于共產黨人能主動地去了解和把握這種客觀規律,用以指導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及時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部分,大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生產力發展史上兩次偉大創新,都是在共產黨的主動領導下有序的進行的,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全局的卓越能力。全部的秘密在于: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中國生產力的發展面臨第三次創新高潮的到來
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標志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新階段。而就生產力的發展而言,也進入了全面創新的新階段。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特別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市場客觀上已是國際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經濟同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也就是說,在現時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是在參與國際經濟、科技的合作與競爭的大環境中來進行的。這種大環境,對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提出了三個歷史性的課題:一是中國生產力如何在與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相競爭中求得發展?二是如何在參與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全面提高中國的經濟質量?三是如何使中國生產力在某些方面成為國際領先水平?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是三個階段的目標,即在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生產力從總體上說,是以弱勢參加國際競爭的,在這一階段中怎樣維持生存、謀求發展,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才是如何全面提高我國的經濟素質,縮小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進而在某些方面領先國際的發展水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國內條件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迅猛的發展,國內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已躍居世界第六位。從1949年到2000年50年間,年均增長8.2%,改革開放20年間,年均增長高達9.6%,遠高于世界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2002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達6200美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說明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生產力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與其它民族生產力的發展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首先,中國生產力是在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這一方面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是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好制度。另一方面,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又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比如現階段,中國生產力的組成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個人所有制、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而且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到38%,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到62%。在這種條件下,黨怎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國家怎么管理經濟?就需要我們在理論和體制上進行創新。其次,中國生產力是在一個基數小、國內市場龐大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基數小增長速度就可能快些,國內市場大決定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基本是以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為目標的。由于我國經濟文化的落后,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也有一個逐步成長、由低到高的過程,因而,以滿足我國人民較低消費水平為目標的生產力結構,已經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面臨著升級換代的新要求,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新的消費需求。而在國際經濟技術一體化的今天,在以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的新形勢下,只有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才可能實現跨躍性的發展。
面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偉大號召。在這個號召的推動下,中國生產力發展史上第三次創新高潮正在到來。這次創新主要解決的是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同國際先進生產力水平之間的差距問題,以跨躍式的創新戰略來推動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增強我國生產力的國際競爭能力,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推進全面創新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在現時代,指導和推動全面創新,是實現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根本途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創新事業,是我們主動推進生產力發展的自覺行為,需要我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生產發展運動的規律,才能卓有成效地指導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先說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前提,沒有理論創新,就不會有全面創新的事業。理論創新包含著若干層次,首先是一個國家發展方向、道路、目標、大政方針等方面的理論創新,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是頂層創新。在這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光輝的榜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和道路問題,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從勝利走向勝利。其次是國家管理的理論創新,包括國家行政管理、國家經濟管理、國家司法管理,國家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論創新,不庸諱言,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理論成果。再次是企業管理等微觀管理方面的理論創新,我們也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理論成果。我們知道,生產力的發展,是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科學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我們的理論創新,也必須是全面的創新。我們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在國家管理、企業管理等多方面進行理論創新,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理論體系,推動我國生產力的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理論創新,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就需要我們研究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帶來的歷史遺產,也有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觀念和體制形態,還有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這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作用于中國生產力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比如國家管理理論和企業管理理論的創新,既要考慮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的一般規律與做法,更要研究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的特殊性。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性質對國家管理和企業管理有特殊的要求。就像國家管理,我們是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民主是國家管理的本質特征,那么,在國家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司法管理等各個方面,怎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就是我國國家管理理論需要著重回答的問題。就像企業管理,在人民是國家主人這個根本前提下,在各種所有制企業工作的人員,他們的國家主人地位如何體現?又如何充分發揮國家主人的作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就需要企業管理理論給予研究。我們要把“三個代表”這一理論思想,貫穿到我們理論創新的各個方面,作出新結論,搞出新成果,推動新進步。
再說體制創新。2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證明,體制創新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首要條件。20多年前,如果沒有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創新,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設想的。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中國生產力的水平、布局及其所有制的歸屬,都與2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新的體制創新要求又提到了我們的面前,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國家這個層面看,現在國家管理經濟的內容和范圍都要大得多,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從單一的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到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私有經濟、公私合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都對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企業這個層面考察,不僅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尚未完成,就是以靈活著稱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也面臨著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提出的體制創新的要求。過去官商不分、家族式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已經抑制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改革和創新。因此,體制創新的問題,仍是我們當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一個重大課題。
最后說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小平同志提出這個論斷已經20年了,但我們總是忙于解決當前生產力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忙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因此,將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戰略問題提出來,還是近幾年的事。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把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并列為了關乎國家民族長期興旺發達的三大課題,足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的發展中,有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說,一部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發展史。中國生產力的快速、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要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世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誰擁有原創性科技成果,誰就擁有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擁有生產力發展的領先地位。在我們初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條件下,應著力于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盡快出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推動生產力的跳躍式發展。總而言之,中國現實生產力的發展,已把全面創新提到了我們的面前。我們要抓住這個時機,積極推動全面創新,為中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