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最近,我們到巴盟臨河市和杭錦后旗,重點對臨河的新華鎮、圖克鄉,杭后的頭道橋鎮、二道橋鎮、紅旗鄉的9個農民專業協會建設與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走訪了一些農民經紀人及營銷大戶,與鄉村兩級的主要領導座談。期間,又與巴盟、臨河市、杭錦后旗農業局有關人員交換了意見,初步摸清了巴盟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總體情況。
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本類型及特點
近年來,巴盟農村相繼涌現出一批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據統計,目前全盟各類農村經濟組織中,有專業協會138個,入會會員18033人,經紀人及營銷大戶8615人,帶動農戶37870戶。年組織銷售農畜產品23.5億斤,銷售額18.6億元(杭后旗專業協會10個,入會會員2247人,經紀人及營銷大戶3400人,帶動農戶4606戶;臨河市專業協會51個,入會會員3050人,經紀人及營銷大戶1021人,帶動農戶6710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專業協會124個,占總數89.9%;養殖業專業協會10個,占7.2%;流通業協會4個,占2.9%。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服務功能及合作形式劃分,大體有五種類型:
一是產品流通型。這類組織主要是以個體營銷大戶為單位從事農畜副產品營銷。如二道橋流通協會于1989年由本鎮閆振江、姜有生等個體營銷大戶牽頭組建,經過10多年發展,到目前協會已由當初的十幾戶發展到218戶,從業人員1876人。農產品輻射到巴盟全境及伊盟杭錦旗等8個旗縣市的58個鄉鎮,并與區外的27個省、市、自治區的90多家客商建立了常年業務關系。年營銷農產品籽實5275萬公斤,瓜果、蔬菜1000萬公斤,大小牲畜3萬頭(只),營銷額1.4億元。從1995年以來,農產品銷售產值、利潤、稅金等主要指標連年翻番,農民每年從流通中人均增收80至150元,流通業已成為全鎮的一大支柱產業。
二是企業帶動型。這類組織主要以企業為龍頭,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的格局。即在原有公司加農戶的基礎上,通過創辦協會,作為與農戶聯結的橋梁。如杭后旗脫水蔬菜協會就是以本旗鳴興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由協會、種植戶及加工企業共同參與組建的專業協會。公司側重營銷,企業負責加工,協會組織落實和聯絡,農戶負責生產種植。2002年企業與農戶以訂單方式落實基地面積1.4萬畝,并制定了最低保護價和二次返利等優惠政策,預計農戶的畝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經濟效益可觀。
三是農民協會型。這類組織主要是由當地長期從事種養、運銷、生產、經紀的能人或大戶,與農戶聯結比較緊密,為了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擴大經營規模,通過牽頭或聯合組成的專業協會,是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主體。如臨河市圖克鎮隆強村蜜瓜產銷協會,就是由該村4名黨員經紀人,為解決村民蜜瓜賣難的問題,三結合(黨員干部、經紀人、農戶三結合構成致富鏈)構成蜜瓜產業鏈而組建的。協會在內部為會員和農戶提供蜜瓜種子、農藥、化肥、地膜,并負責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技術要求、統一收購標準等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2002年該村的河套蜜瓜已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質量認定,蜜瓜種植面積由去年的2200畝增加到3107畝。其中與廣東省白云區浪峰瓜菜批發公司簽訂產銷合同1600畝,又落實了200畝綠色蜜瓜示范基地,靠綠色品牌打開更大的市場。
四是技術服務型。這類組織主要是對外依靠科研、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業企業,對內發展基地,并通過一整套的技術服務,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如臨河市新華鎮制種協會,通過與國內12家制種企業合作,對小麥、玉米、蓖麻、土豆及各類蔬菜等12個品種進行種子繁育,為農戶提供各環節的技術服務。目前全鎮制種基地已發展到3萬畝,年產種子1275萬公斤,年創產值3188萬元。
五是技術經濟部門創辦型。這類組織主要是以縣、鄉技術經濟部門為依托,立足于轉變政府職能而創辦的合作經濟組織。如杭后旗農業局多種經營站創辦的養蜂協會,發揮自身具有的技術、資金、管理、服務等優勢,在為養蜂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中,做到了五個統一。即統一購進蜂藥、蜂具;統一技術指導,現場操作;統一現場管理;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組織銷售。協會成立兩年間,共為養蜂戶提供周轉金50多萬元。截止目前,全旗養蜂戶已由成立時的81家發展到163家,蜂群0.8萬群增加到3.1萬群。2001年在嚴重歉收的情況下,蜂蜜收購價仍比上年的4元/公斤高出1元/公斤。2002年預計產值可上千萬元,大部分養蜂戶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以上五種類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目前的發展現狀看,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發展速度加快,帶動農戶能力增強。據統計,2002年全盟新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1個,占合作組織總數的51.5%,比2001年增長了106%;新參加會員人數11473人,比2001年增長了175%;新帶動農戶24750戶,比2001年增長了189%,占全盟農戶總數的16.2%。
第二,堅持農民自愿,為會員服務和民主管理的原則。首先,在組織發展上體現了農民自愿的原則,農民可根據自己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自主決定是否加入,入退自由;其次,在內部管理上普遍實行了一人一票制,民主選舉出董事會和監事會負責人;再次,在經營方針上,堅持組織與會員共同發展的宗旨,幫助會員和農戶解決一家一戶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
第三,合作組織區域特色突出,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如杭后頭道橋的蘋果梨是全鎮的一大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也是全盟唯一的萬畝蘋果梨之鄉。在組建蘋果梨協會的7年中,共帶動657戶果農種植蘋果梨。同時協會為合理優化果品結構,加快實施了狀樹優果工程和千畝綠色蘋果梨生產基地建設工程,為全鎮果農增收和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合作的規模逐步向體系化建設拓展。隨著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的逐步形成,巴盟地區部分合作經濟組織打破了地域界限,以產品為依托,實行了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合作。如杭后二道橋流通協會根據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對協會內部組織結構進行了優化配置,將原來行政區域劃分協會改為按流通營銷產品種類劃分,將原來的1個總會、9個分會改為1個總會、4個分會,即瓜籽類、糧食類、瓜果蔬菜類、畜禽交易類協會。每個分會又下設信息、科技、營銷3個服務部,從而形成了上下配套的專業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
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巴盟雖然剛剛興起,但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所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有利于疏通農畜產品的產銷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調查中,我們深深感到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府難以辦到的一家一戶生產買難賣難的問題,不僅有效保護了農民的經濟利益,也增強了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杭后旗頭道橋鎮地處黃河北岸,早在十幾年前,奶牛業的規模養殖就已形成雛形,到1996年總頭數達1300多頭。但由于畜產品流通環節不暢,產銷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養殖戶單兵作戰,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差,經濟利益受損時有發生。如廠家收鮮奶,奶款長期拖欠,壓等壓價,克扣斤兩。為解決這些問題,在鎮政府的幫助下,由奶牛養殖大戶牽頭組建了頭道橋鎮奶牛協會。奶牛協會成立幾年間,共組織有關人員前去廠家談判,協調處理這類問題共8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20余萬元。2001年奶牛協會以蒙牛乳業為依托,在服務區內建起了四座鮮奶站,使奶戶和奶站獲得雙贏。一是奶價實增0.18元/斤,進站奶牛1500頭,年增收165萬元;二是每個奶站收奶2.5噸/天,站均純收入200多元;三是農戶售奶就地結算,10天一清,不克扣一斤一兩,奶款直接由蒙牛公司劃入售奶戶的賬戶上,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二)有利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專業化生產基地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村市場流通的中介組織,本身就是市場經濟信息載體,用他們掌握的信息來指導農民安排生產,自覺地按照市場的要求調整生產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又與政府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如杭后旗頭道橋鎮在當地合作經濟組織和養殖大戶的帶動下,使全鎮奶牛業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2002年該鎮與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農業大學聯系,在聯豐村四社建設了500畝的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年內共安排種植牧草6100畝,其中單種2300畝,果樹地套草3000畝,退耕還林還草800畝;加上上年返青2300畝,種草面積達到8400畝,為發展地區主導產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有利于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目標。通過對兩旗市的調查證明,合作經濟組織把分散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如杭后旗紅旗鄉星火花葵的種植起步較早,并涌現出齊綏生、杜建軍等以花葵營銷為主的經濟能人。1997年6月,在鎮政府的支持下,由這些能人牽頭,成立了紅旗鄉星火花葵產業化協會,組織農民規模種植星火花葵,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規程,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創出了品牌,打開了銷路,成為自治區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紅旗鄉的支柱產業。目前,全鄉星火花葵總播面積由1997年的0.8萬畝增加到3萬畝,總產量由200萬斤增加到1100萬斤;產值由4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在全鄉農業生產總值的份額由8%增加到40%。依靠品牌和品質,星火花葵每市斤高出其他花葵0.5元到1元,每年可為紅旗鄉每一個農業人口增加200元以上的收入。同時協會下設的加工流通分會,通過多種途徑為星火花葵贏得了廣闊的市場,銷售范圍已擴展到全國28個省市,并出口東南亞,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國內知名的“傻子”、“恰恰”集團都將其列入首選原料。2001年由巴盟恒德商貿有限公司與香港國際商貿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建的內蒙古恒德果仁有限責任公司,可年收購籽實農產品1.88萬噸,深加工1.6萬噸,成為星火花葵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截止目前,星火花葵產業化協會共發展會員1700多人,其中技術信息協會有500多名技術會員;種植業協會吸納了全鄉30%的農戶為會員,加工流通協會有400名農民經紀人會員。星火花葵的種植面積已占全鄉經濟作物面積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四)有利于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上聯企業和市場,下聯農村千家萬戶。一方面具有引進、傳播、推廣新技術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致富經驗和技術服務直接向農民傳播,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如杭后旗頭道橋鎮蘋果梨協會,在蘋果梨的生產經營和技術服務上,做到了“三個強化”和“四個統一”:即強化科技信息服務,組織會員采取集中培訓、實地操作、外出參觀學習、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與果農加強了信息交流與合作;強化品種結構調整,引入世紀梨、七月酥、水晶梨等近10個新品種;強化新技術推廣應用,如蘋果梨套袋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果品貯藏技術。“四個統一”: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噴施農藥、統一修剪整形、統一組織銷售,不僅提高和改善了果品的品質,也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臨河市新華鎮蜜瓜協會根據市場要求,引進新品種、開發新技術,按照梯次種植、均衡上市的種植模式、合理調整種植時間和種植面積,組織農戶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進行生產,基本實現了蜜瓜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到目前,全鎮蜜瓜種植面積5100畝,其中溫室33畝,中棚84畝,小拱棚2538畝,平作2445畝,年創產值765萬元。
(五)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中,巴盟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通過引導有能力的大戶和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經濟組織,靠典型帶動,杜絕了強迫命令和包辦代替。每一個成功的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都包含著廣大基層干部的不懈支持。這種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領導方式,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具體體現,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收到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三、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議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巴盟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數量少,輻射面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著一些限制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從內部運行機制看,多數合作經濟組織結構比較松散,利益關聯程度不高;管理制度薄弱,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尤其是領導層人員素質低,綜合實力不強,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較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目前人們對市場經濟條件,發展各類新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專業合作理論研究和輿論宣傳滯后;與合作組織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夠明晰,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尚處于自發狀態,組織服務與協調管理不力。上述這些因素,若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直接影響到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及對策,予以妥善解決。
(一)提高認識,強化領導。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大勢所趨,各級政府都應站在能否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和應對入世挑戰的高度,認識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加快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和壯大經紀人隊伍,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專門組織領導機構。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履行好職責,認真制定發展規劃、擬定扶持政策、開展試點示范、搞好人員培訓、協調有關部門、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等,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制定扶持政策。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政府及各級職能部門的支持是首要條件。因此,必須把扶持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政府扶持農業的重點,切實加大力度。第一,要在組織注冊、稅務登記等方面簡化手續,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必要的方便;第二,對符合政策導向要求,具有較好經營業績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以獎代補,以鼓勵其健康發展;第三,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生產、銷售自己的產品及其加工品,應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可減免農業特產稅,以鼓勵其積極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制定農產品出口退稅政策,放寬農產品出口政策限制;第四,從農業貸款或財政支農資金中專門切出一塊作為專項資金和必要的周轉金,提供財政和信貸扶持;第五,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農產品注冊和質量認證,鼓勵其實施名牌戰略和標準化生產。
此外,要高度重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工作,主管部門應做出宣傳計劃,加強輿論引導。新聞單位要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力度,經常推介典型,搞好合作知識的普及,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加強宏觀引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興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工作中,必須加強政府的組織引導。(1)尊重農民的意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農民為主體,農民自愿參加,入退自由。政府不干預限制,始終尊重農民家庭承包經營自主權。無論那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政府都要給予積極支持和正確引導;(2)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各級政府不直接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主要是在宏觀上指導、幫助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與發展。同時,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侵害,通過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章立制,明確合作組織與農民的權利義務關系,明晰產權,做到成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要指導專業合作組織內部建立管理機制,特別是民主管理、財務管理、資金積累、利益分配等機制,確保成員的利益和組織發展;(3)試點先行,示范帶動。通過開展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并在群眾認識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推開。同時,要注意總結面上工作經驗,發現典型,培養典型,搞好示范帶動;(4)堅持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可以由農民經紀人和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興辦,也可以由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和企業牽頭興辦,不拘一格,不強求一律。
(四)加快立法進程,提供法律規范。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然成為市場主體。因此,要加大立法工作的力度,抓緊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形式,明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地位、權利、義務等,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能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登記、依法經營、依法管理。在此基礎上,還要分不同類型制定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章程,使合作經濟組織逐步走上自助、自主、自強的持續、規范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