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維 閻娟榮
2002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經濟工作立足于抓早、抓實,各地區經濟增長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2002年經濟增幅超過2001年已成定局。根據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分析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判斷,預計2003年各地區經濟總體上仍將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沿海地區經濟增速較快三大都市圈領跑全國
2002年以來,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總體形勢好于預期,也好于上年。經濟增速逐季小幅回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經濟增長的基礎進一步鞏固。
初步分析,經濟加速增長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的支持;二是對外貿易的帶動;三是信貸的推動。目前看,這些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仍將發揮作用,因此,我國經濟增勢在短期內不會減弱。
分區域看,各大地帶的增長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東部沿海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特別是三大都市圈的經濟增長態勢良好。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種配套條件完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東部受益明顯;二是城市化進程不同;三是知識與信息存在差距;四是比較優勢發揮不一。
根據各地區的初步預測,預計2002年東部地區(不包括海南)經濟增長為10.86%,2003年經濟增幅為10.71%;中部地區2002年經濟增長為9.43%,2003年經濟增幅為9.26%;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2002年經濟增長為9.65%,2003年經濟增幅為9.46%。2003年江蘇、浙江、天津、廣東、北京、上海等仍然保持比較高的增幅,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西部投資仍有望保持領先局面
分地區看,2002年前三季度,東、中、西部投資基本實現同步增長。其中,東、中部投資分別增長22.9%和25.3%,西部投資增長25.2%。中西部地區投資增幅高于東部地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2年國家財政資金落實到位情況比較好,但在經濟回升的初期,非國有經濟投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
從投資構成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即東部地區主要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而中、西部地區投資仍然是國有經濟為主(占比超過50%)。在2003年國際經濟形勢趨好,國內政策穩定的背景下,專家預期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非國有投資有望進一步活躍,但考慮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等還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加之目前投資領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估計非國有投資增幅,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不大可能突然攀高。另一方面,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將繼續執行,西部地區繼續享受政策上的優惠(投資方面),特別是幾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加上西部地區本身基數比較小,估計西部地區的投資增幅仍有望領先東、中部。
根據各地區的預測分析,預計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東、中、西部分別增長16.5%、16%和17.1%;預計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東、中、西部分別增長14.7%、14.9%和16.2%。三大地帶投資增幅差距不大,西部略高一些。
物流加速,各地物價漲幅差異較小
2002年以來,盡管經濟增長逐季加快,但市場價格降勢依舊,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7%,與上月比,9月份環比上漲1%。1月~9月累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8%。分地區看,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3個省(區、市)9月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2%至2.5%之間。其中,降幅較大的地區有:重慶下降2.5%,北京下降1.9%,山西和廣東分別下降1.4%,海南下降1.3%,浙江和四川下降1.2%。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月上漲,其中漲幅較大的地區是:青海上漲2.4%,內蒙上漲2.3%,上海上漲1.7%,天津和云南上漲1.2%。
應該講,物價長期低位運行的原因是經濟大背景發生了變化。我國經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進入了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物價低增長是這一發展階段特有的經濟現象。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濟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局面,供給大于需求,競爭不斷拉動價格下降。同時,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了需求增長。全社會的生產率提高降低了成本,也為物價下降奠定基礎。相當比例的職工下崗分流,住房、教育以及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致使我國居民重視儲蓄,消費需求下降。此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變動對國內市場商品價格的影響日益增加,現在已成為我國物價低增長的下行因素。分析2003年的情況,外在沖擊的因素依然存在,政策調價因素在逐步減弱,服務價格漲勢趨緩,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不會出現改觀,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2003年物價仍將保持低位運行態勢。
從地區方面看,由于近年來物流加速,在市場上各地商品齊全,價格與原產地的差異也比較小,因此,各地物價漲幅差異不大。2001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8%,其中,西部地區上漲幅度最高,但也僅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0.26、0.35個百分點。根據各地區的預測,對各地預測值簡單平均,預計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東、中、西部分別為-0.7%、-0.2%和0.1%;預計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東、中、西部分別為0.23%、0.39%和1%。
消費熱點不盡相同消費品零售額增幅相差無幾
由于老百姓基本消費還占大部分,基本消費品價格與居民消費都趨于穩定,就使得市場消費總體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各地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差別也不大。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居民的消費正在向更多層次的方向變化。發展型、享受型的消費正在興起,逐步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消費的內容。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收入的分化又導致了居民購買力和實際消費水平的分化。不同地區居民的消費能力差別較大,消費熱點自然也有所區別。如2002年以來,我國汽車、住房等熱點消費增幅很高,這其中在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表現的更為明顯。目前看,在發達地區,科技、教育產品和服務;計算機;住宅及汽車;旅游及文化產品;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等正成為其主要的消費熱點;而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城市化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傳統消費仍是主流,新的消費熱點并不明顯。因此,盡管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差別不大,但東部地區已呈現出領先趨勢。
根據各地區的預測,預計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1.14%、10.04%和9.33%;預計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1.11%、10.20%和10.30%。
對外貿易差異較大 外商投資冷熱不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就分地區外貿差距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對外貿易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通過對2001年東、中、西部對外貿易總量進行了比較,顯示出如下特點:
(1)進出口貿易總量差距大。2001年東部地區的進出口占全國的比重高達92.2%,而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的比重只有4.5%和3.3%。
(2)對外貿易依存度差距明顯。衡量一個地區對外貿易地位和水平的指標是對外貿易依存度。2001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63.56%、6.98%、7.66%,差距明顯。
就地區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地區的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人力資本、資金狀況、規模效益、運輸條件及生態環境等是主要影響因素。然而在這幾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優勢明顯。中國出口總額中一半以上是外資企業貢獻的,而外資企業基本上集中于東部地區。因此,東、中、西三大地帶外貿差別將繼續存在。
當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世界經濟的溫和復蘇,都為中國對外貿易創造良好的環境,推動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另外,2003年美元貶值(微貶)的趨勢可能會延續,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將有利于中國的外貿出口,三大地帶出口貿易都將隨之保持一定的增長。東部外貿優勢地位依然,西部地區隨著市場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以前本身基數較小,因此出口貿易的增幅將超過東、中部地區。
近年來,我國吸引外商投資增長迅速。2002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達396億美元,增長了22.6%。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771家,比上年同期增長33.36%;合同外資金額683.75億美元,同比增長38.38%。截至9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4796家,合同外資金額8136.6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347.80億美元。2003年,一是世界范圍的資本活動由于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而進一步趨于活躍,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二是我國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調整對投資尤其是外資投資的需求繼續擴大;三是我加入WTO后,市場經濟秩序和投資環境正在得到改善,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及其企業長期戰略決策創造了良好預期;四是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將長期存在,從而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繼續加快向中國轉移的進程;五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出現,長期積累形成的三資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將面臨不斷更新、改造、擴充的需要,現有企業的增資繼續構成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預計2003年利用外資將繼續保持增勢,但地區差別比較大。由于體制、市場、基礎等有一定的優勢,沿海仍是核心區,是報酬遞增的地區,而內地則是邊緣區,報酬基本不變。沿海的競爭優勢會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進一步體現出來,內地基本還處在應付和調整階段。出于資金回報率的考慮,東部沿海地區仍將是外資的主要吸納地。但各地區增幅差距在縮小。
工業增長有一定差異東部增幅繼續領先
2002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全面提高,總體形勢好于預期。2002年前三季度,工業生產增速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幅同比提高1.9百分點。其中,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0.9%、12.5%和13.1%,呈穩步增長態勢。產品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投資類產品、高技術類產品和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型消費品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化工、電氣機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紡織等6大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2%。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910億元,同比增長21%,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近1/5。
匯總各地對工業增加值的預測,三大地帶的工業增長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東部地區增幅高于中、西部2個百分點左右,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下,其增幅開始超過中部地區。預計2002年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11.3%和11.7%;預計2003年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3%、10.6%和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