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計委經貿流通司 張旭宏
在經濟學說史中,近、現代經濟學有個重要的起源,叫做“重商主義”。在工業文明的萌芽階段,一些注重海外貿易的國家注意到,同樣的人力物力資源投入,依靠海外貿易的發展可以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于是人們很自然地認為,這個增量財富的來源是流通,是貿易。“重商主義”產生的客觀基礎若此。此后,由于大機器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經濟學開始把目光由流通轉向生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盡管人們不斷爭論于“利潤”的來源究竟是資本還是勞動,但把財富增量的來源歸結為生產領域則是共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個基點就是:剩余價值既在流通中產生,又不在流通中產生。大約可以說,這個論斷為“重商主義”劃了一個世紀的句號。
世紀之交,該如何認識商業在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過程中的地位?我們也許需要在新的意義上重新詮釋與認識“重商主義”。
第一,商業資本的再振興對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在關于“十五”的建議中提出一個判斷,“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已經從供給領域轉移到了需求領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已經從產業與供給擴張轉變為需求拉動。要實現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這一目標,關鍵要依靠擴大內需。但人們在現實的生活活動中發現,新的供求矛盾并非僅僅是孰大孰小引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2000年的經濟運行中有兩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一是關于“壟斷價”的爭論持續不休;二是諸多領域中“價格大戰”此起彼伏。這兩個現象并存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生產者的供給價格與消費者的需求價格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說明了在這兩個價格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商業資本。批量采購的“國美”已經用其打破“峰會聯盟價”的事實證明,商業資本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可以使生產者不吃虧而消費者又買到便宜貨。用理論語言概括就是,可以起到使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趨于協調、銜接的作用。擴大內需,不僅要啟動有效需求,而且要振興商業資本。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在中國的電視臺中,商家廣告取代廠家廣告“標王”地位之日,就是擴大內需戰略的真正實現之時。
第二,商業的繁榮是提高城市資源價值的根本措施之一。
傳統地,人們認為,商業以及獨立商業資本的存在價值就是可以降低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社會流通費用。但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特別是在城市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正在逐步認識到,商業的作用還在于提高城市資源的自身價值。一個曾長期困擾經濟學家的問題是級差地租的來源問題。其實常識可知,就城市經濟來說,級差地租的存在并非是由于這些土地自身的生產率高,而在于商業的發展提高了土地要素的市場價值。同理可證,為什以香港營業員的收入要比內地城市高出許多倍?并非因為香港營業員銷貨過程中的遞拿效率比內地營業員高多少,而是因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中特別是商業發展水平使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要素價值遠高于內地。“十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是推進城市化。不論是建新城還是改造老城,一個重要思路是,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要依靠“新經濟增長點”所提供的利潤,而且要依靠商業繁榮帶來的土地、房產、勞動力以及基礎設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
第三,商業的發達與成熟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基本標志。
世紀之初,中國不僅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而且還要實施讓沿海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率先進入現代化的戰略。而現代化的重要外在標志之一,就是要有高度發達、成熟的商業體系。一個已為國際經驗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是,幾乎所有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城市都是商業高度發達、成熟的城市。為什么?因為唯有流通活躍經濟才有活力,要素的不斷流動與重新優化配置才能充分實現。對那些經濟較發達地區來說,要率先實現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要率先構建現代化的商業體系。
第四,現代商業的發展是新經濟的重要體現。
20世紀末,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新經濟”寄予厚望。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信息傳播速度與效率的提高,而且是商流與物流、資金流的進一步分離,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巨大前景。目前恐怕已經沒有人懷疑,將最先、最大規模地跨入“網絡時代”的傳統產業將是商業。“十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顯然,發展電子化、網絡化的現代商業就是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就是在發展“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