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國有企業國家股權管理改革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建議,中央政府應該確定國有資產的控制范圍;加快研究制定國有股轉讓的規則和程序,使之具有競爭性和公開性;要統一制定國有股轉讓收入的使用方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針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他說:我們要建立的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還是一個機構?如果是一套體制,那么它的內涵是什么?履行出資人職能的部門屬于什么性質?它與企業、政府是什么關系?履行出資人職責的部門如何行使所有權?如何保證所有者到位又不越位?
對于這些問題,中外專家認為,合理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是事關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構架的基本問題,中央政府不宜把國有資產產權邊界模糊化;應該確定國有資產的控制范圍和國有股轉讓的規則和程序;應統一制定國有股轉讓收入的使用方法,原則上規定此類收入不用于再投資,而用于核銷呆壞賬和解決社會保障等問題,使國有企業減輕社會負擔;加快《國有資產法》的制定工作,各級政府的資本預算應經各級人大批準方可執行;地方政府高度享有國有資產的產權,將產權、財權、事權合理地劃分在中央和地方之間。
專家們認為,目前我國國有資產中經營性的資產應納入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范圍;行政事業類的資產應加快商業化,再納入管理范圍;自然資源類的資產由于性質比較復雜,其戰略管理牽涉到方方面面,建議在目前階段不納入國資管理范圍。專家強調,新的管理機構管理企業的方式應是行使企業國有股股權。管理機構應嚴格按照公司法股東權利的規定,避免干涉公司日常事務。
對于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是否必須建立國有產權管理機構——控股公司——一般國有企業三層次模式的問題,專家認為,不應把“三層次”模式唯一化,控股公司的存在也有弊端,因此,具備條件的地方應該可以不采用中間層次。
來自世界銀行的專家建議,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應當采用商業化和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建立以市場標準為基礎的薪酬激勵機制,以便吸引具備必要技能的工作人員;其資產組織應當僅包括以盈利為目的的非金融類國有企業。不應將金融類的國有企業,歸屬于一個負責非金融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或將其和非金融性國有企業歸屬于同一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職能范圍既包括國有股的管理,也包括在適宜的情況下出售國有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