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莎 何智美
編者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休閑時間的增多,人們也越來越崇尚自然的活動。都市農業的發展正迎合了城鎮市民既休閑又觀光的需要。現給讀者朋友介紹臺灣"都市農業"的發展情況及經驗,以供我們在發展都市農業時參考。
一、都市農業的含義
都市農業,一般是指靠近都市,在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可為都市居民提供優質農副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高集約化、多功能的農業。都市農業是現代都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郊農業的高級階段,是發達的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市農業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休閑觀光型都市農業,主要是指利用農業和自然屬性滿足都市居民休閑、觀光、度假等需要的新興都市農業項目,即基于都市居民回歸自然的生活情趣新追求應運而生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旅游農業等,也可以是工廠化農業。因此,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在都市(區域)條件下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特殊農業形態,是在都市(區域)條件下現代農業與其他產業日益融合而產生的功能作用日益多元化的特殊形態的農業。
二、臺灣發展都市農業的幾種類型和得出的經驗
臺灣的都市農業主要是在城市化、工業化過度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應市民對優美環境的渴望而產生的。臺灣的都市農業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觀光農園: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目前僅臺北市的觀光農園就有柑園、花圃、草莓園、菜園、百香果園、茶園、蓮霧園、香菇園、海芋園、葡萄園等10多類,經營面積達400多公頃,共有400多個農戶參加。
2.市民農園:這是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加耕作的園地。臺灣的市民農園面積多達100公頃,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區。從承租目的看,臺灣的市民農園既有自助菜園型,又有休閑游憩型,還有田園生活體驗型。從市民農園內每個小區的面積看,臺北市的市民多以10~33平方米為1單位,桃園、新竹等地則以66~330平方米為1單位。從經營主體看,臺北市有農民將農地直接分塊出租給市民,而中南部地區則大多由農會來管理或由承租戶組成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從發展趨勢看,有些市民農園與觀光果園、花圃相結合,向多元化經營邁進,承租人或體驗、或品茗、或游賞、或教育、或休閑,皆可依個人的興趣自由選擇。
3.休閑農場:這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例如,龍頭休閑農場是一高山農場,位于嘉義市至阿里山旅游區的交通要道上,場內分茶園區、自然景觀區、竹林游樂園、園游區、滑草區、度假山莊,人們在此可采茶、烘焙、品茗、滑草、烤肉、竹林浴等,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去處,也是人們去阿里山旅游的中間休息站。
除上述類型外,還有假日花市、農業公園、教育農園、銀發族農園、森林旅游區、屋頂農業等其他型態,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景色。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臺灣的都市農業處于普及階段,主要特征是:(1)都市農業分布廣,類型多;(2)都市農業的管理已初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特別是觀光農園的管理體制已基本健全;(3)賦予都市農業以文化內涵,提升了都市農業的層次和水平;(4)強化了文化教育功能,如進行親子教育等,使都市農業已擺脫了單純的經濟功能;(5)把都市農業與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業結合起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作用。
臺灣的都市農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開發速度過快,一些經營者過于偏向觀光游樂開發,致使市民農園與人工游樂園雷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發展都市農業的初衷,都市農業的立足點還是應放在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秀農副產品上;二是有些市民農園缺少規劃設計,園區雜亂無章,綠化美化均顯不足;三是都市農業特別是市民農園的管理法規還不健全,盈余分配、權利義務分擔等問題尚未理順;四是市民農園內的道路、停車場、洗手間、工具室、體育室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設施尚不完善,無法滿足承租者的基本需求;五是從經營效果看,游客對果實的成熟度不熟悉,亂采亂扔,造成果園的損失較嚴重,而宣傳引導工作又跟不上;農園規模過小,水果成熟期集中,影響游客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