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華
賭博,既為贏錢,又為過癮。參賭者通霄達旦尋求刺激,結果是輸多贏少。
賭博危害甚大。你看,參賭者精神過分緊張,長期處于此種狀態,會造成內汾泌紊亂,免疫機能下降;賭博場所窄小,人體呼出二氧化碳、煙霧污染了潔凈空氣。參賭時的突然激動,可能促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急癥狀,甚至命喪賭場。滲賭時都有“輸了要翻本,贏了想再贏”的心理,但客觀上是輸多贏少,在輸得較為“心痛”的時候,會誘發心理失常、心理障礙,或聚眾鬧事,或劫盜籌資。因賭博而導致的刑事案件,以及賭徒無奈輕生的案例,時有發生。
既然賭博危害社會、家庭和自身,為什么還有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從醫學角度來分析,參賭與抽煙、嗜酒和吸毒一樣,都有從心身失衡到久而咸癮的過程。近年的科學研究,找出了賭博成癮的原因。
賭博是以某種便捷或帶娛樂性的方式,使參與者的金錢重新分配。尋求刺激者、好奇者、投機取巧者,是賭博的“易感”人群。
參賭者往往過于自信,或者存在輸了可能套贏的僥幸心理。他們輸了想贏,贏了想再贏,從而無休無止地賭下去。
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博士對經常參賭者和偶爾參賭者的兩組人,在玩“老虎機”和電子賭博機后的反應進行了測試研究。結果發現,兩組人都因參賭而心率加快;體內會產生一種稱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使人獲得異常興奮和快感。經常參賭者賭博后心跳很快恢復正常,須重返,賭場,以再次獲得“內啡呔”產生的快感。否則,他們會精神萎靡,坐臥不安。偶爾參賭者對這種物質比較敏感,故他們的快感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不一定非去賭博而重新尋求快感。但這種快感延續期,會同參賭次數、時間、頻率成反比地縮短,最后“成癮”,而變成賭徒。
格里菲思博士主張將β阻滯劑用于戒賭,阻斷參賭者體內“內啡呔”大量產生,使其喪失快感而覺索然無味,從而罷賭。但僅靠服藥改變賭博成癮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己堅韌的毅力和自信心,才能最后成功。賭博輸多贏少,要明確輸后仍可能輸而不是肯定贏這一現實,才能擯棄心理錯覺而自覺戒賭。
現代生活豐富多彩,有很多健康娛樂場所和娛樂方式,又何必非向賭中尋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