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橫
人生在世,什么事最大?自然是吃飯的事最大。要不老百姓怎么會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呢。現在,國家的糧食多了,填飽肚子的事不用愁了。可糧食為什么多了呢?我想,除了政策促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運用科技手段使糧食高產外,還有老百姓嘴上省下來的功勞。別看現在的老百姓吃主食沒了能耐,要是說起吃魚吃肉,那還是不含糊的,肚子中有了油水,那主食還能吃得下嗎?過去的人盼年節,是盼在這個日子頭,能吃雞鴨魚肉解個饞。可現在的人想吃就能吃得上,天天都過年,這盼年節的興頭也就淡了許多。現在的人盼年節,盼的是能休息,能旅游,能自由,能合家歡聚圖樂呵,盼吃盼喝成了老皇歷了。
可諸君請聽我進一言:咱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靠吃糧食長大的,冷不丁的就不愿吃主食了,那怎么能行?有了葷的就丟了素的,有了魚肉就不再吃米飯大饅頭;對身體可真的沒什么好處。也許您要說,都什么時代了,還光耍嘴皮子,你說出個實實在在的科學道理來,我自然會聽你的。那好,咱們就不妨嘮一嘮。前不久,我國有關部門召開了一次營養學術研討會,會上介紹的情況讓許多專家連連搖頭。原來許多三口之家一頓飯竟吃不完一個饅頭,一個月竟消耗不了10公斤的糧食。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其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經超過了谷物類的消費量。專家認為;這種“西方化”的飲食結構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疾病的預防不利。
著名營養學家何志謙明確表示,人每天攝人的碳水化合物不能低于人體攝人總量的55%,也就是成人每人每天所食人的谷物類食物不能低于300克。用咱老百姓的話來說,那就是每天要吃3個2兩的饅頭或6兩米飯。那么谷物類食物吃得少了,為什么對身體不利呢?原來人體能量的三大來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科學比例應該是:碳水化合物不能低于55%,脂肪不能高于30%,蛋白質在15%左右。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倡食物多樣化,并將以淀粉為主的谷物類糧食作為寶塔的最低層。如果人將谷物類糧食吃得少了,脂肪類食物吃得多了,這個“寶塔”就成了下窄上寬,“頭重腳輕”,那么這個“寶塔”還能立得住嗎?專家還說,人從谷物中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能量,其中葡萄糖是大腦能量的來源,是人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原料。另外,作為抗體、酶、激素組成成分的糖蛋白,作為核酸成分的核糖及脫氧核糖,是參與營養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人如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脂肪氧化不全,還會產生過量酮體,造成代謝紊亂。碳水化合物還具有解毒和增強腸功能的作用。主食過去是我國居民餐桌上的“半邊天”。如今,雖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雞鴨魚肉已不再是難事。但主食的營養價值和在膳食中的獨特地位依然很重要,對這個“半邊天”千萬忽視不得。說來有趣,餃子雖說好吃,但天天讓人吃,人也會皺眉頭。花衣服好看,但天天都穿它,也會顯得單調。人喜歡唱歌跳舞,但若天天讓人唱歌跳舞,不但腰疼嘴發干,還會覺得枯燥乏味。吃飯也是這個道理,老吃一樣的食物,或者光吃主食不吃副食,或者光吃副食不吃主食,這不但不合胃口,攝取的營養素也不全面,時間長了,那身體可就要“發脾氣”,鬧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