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友俐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這是一座設計考究、結構宏偉氣派的3層樓房,由路易斯·克里斯汀·丹那女士出資建造。丹那女士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她是一位丹麥女傭和一個德國商人的私生女,生于1815年。她10歲開始學習芭蕾舞,20歲進人皇家芭蕾舞團,后與丹麥國王佛雷德里克七世相愛,并于1850年與之成婚。由于出身卑微,社會地位低下,當時的貴族集團和皇室拒絕授予她王后的頭銜。她只是國王的妻子。國王去世后給她留下大筆遺產。她便用其中的大部分修建了這幢樓房和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給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婦女提供一個安身之所。這座樓啟用時,她已辭世,那是:1874年。百年來,丹那之家給無數身心備受摧殘的女性提供了庇護,使她們得以在這個“家”里療傷,重現做人的尊嚴,尤其是做女人的尊嚴。
盡管命運讓丹那擺脫了她所來自的那個社會階層,貴為一國君王之妻,然而她卻一刻也沒有忘記過處于社會底層不幸的人們,特別是處于困頓之中的婦女和兒童。除了丹那之家外,她還立遺囑將她和國王居住多年的家——楊格斯普里斯城堡在她身后改建為一處孤兒院。她也要給那些無助的孩子們(尤其是女孩子們)一個家。
1977年,哥本哈根市房屋管理局以消防安全為名決定遷走丹那之家的所有住戶。與此同時,“丹那之家”基金會也正在和一建筑開發商談判售樓事宜。據說,該開發商計劃買下該樓后將它夷平,再新建一幢7層高的商用大樓。為了保住這個婦女們的家,20多個婦女組織挺身而出,決心籌資買下這座樓。但終因財力有限,樓被開發商買走了。婦女們憤怒了;11979年11月2日晚,300多名婦女靜悄悄地穿過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走進了“丹那之家”。她們宣布占領該樓,以抗議這樁出賣婦女利益的售樓交易。這一行動立刻得到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也得到了許多個人、組織、政治家和輿論界的同情和支持。各方達成共識,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大樓并把它改建成一個受虐婦女庇護所和強奸受害者危機中心。占領了樓的婦女們開始了和開發商的新一輪談判。最終開發商同意以280萬克朗的價格把該樓出售給婦女們。接下來,婦女們開始了籌資行動。各種別開生面的義賣義演活動加上社會各界的熱心捐助,這筆錢很快籌齊。1980年4月,丹那之家終于又回到了婦女們的懷抱。
樓回來了以后,婦女們又投入了對大樓的修繕和內部改建和裝修工作。為了秉承婦女老家的既有傳統,即男士免人,整個工程全部由女性們完成。在這個過程申囊人們顯示了巨大的創造力和團結精神,為工程提供義務勞動的婦女不計其數。
1981年丹那之家作為受虐婦女的庇護所被重新啟用。這就是丹麥歷史上第一個家庭暴力受害婦女庇護所的歷史。它的誕生標志著丹麥婦女不再容忍家庭暴力,也標志著她們決心打破沉默,將反對家庭暴力的努力社會化、政治化、法律化、制度化。
今天,丹那之家有18間居室,可供婦女和她們未成年的孩子棲身休養。工作人員包括兩名協調員(一位負責庇護所,一位負責婦女危機中心),一名護理員,一名社工及兩名幼教老師。另外,這里每天都有女性來做義工。強奸危機中心設在一樓,也有2~3名專職工作人員和數名義務工作者,為強奸受害婦女們提供相關服務和幫助。
在丹麥期間我們有機會與當年參加了丹那之家創建和管理工作的3位女士座談。她們向我們介紹了由婦女們占領丹那之家而引發的20世紀70年代末至肋年代初的丹麥受虐婦女庇護所運動。回首20年多年來所走過的路程,她們感慨良多。由丹麥婦女們發起的以反抗針對婦女的暴力為目標的受虐婦女庇護所運動,曾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該運動對政府部門、司法和立法系統出臺相應政策和有關制止和干預家庭暴力的法規,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丹麥的婦女庇護所的數量也由早期的丹那之家千家,發展到今天的2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