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民
在OTC(非處方藥的英文縮寫)藥物中,最常見的藥物就是口服的抗生素類,這其中最受患者青睞、藥效最佳、副作用較少的當屬頭孢菌素類。用"大腕"來形容它也不為過。只要疾病診斷清楚,應用這一類藥當屬首選。
頭孢菌素是抗生素類藥物中的后起之秀。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始應用于臨床,且發展迅速,品種層出不窮。按一般規律,第二代的出現即意味著第一代將暫被淘汰。然而在40余年中,頭孢菌素雖已由第一代發展至第四代,但是各代的口服制劑仍在繼續發揮其固有抗菌效能,故而成為抗生素中"四世同堂"的大家族。
第一代
頭孢拉定
即先鋒霉素Ⅵ、頭孢雷定,商品名泛捷復、克必力、賽菲特,對溶血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有殺菌作用,適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耳鼻喉感染、腎盂炎、膀胱炎、皮膚軟組織感染。成人用量為每日2~4克分4次,兒童每日每公斤體重50~100毫克,分4次空腹服。
頭孢羥氨芐
即羥氨芐頭孢霉素,商品名賽鋒、歐意。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等具有殺滅作用,但作用較強,適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膠囊每粒0.25克,成人每日2次,每次用量1克;兒童用顆粒劑每袋125毫克,1歲以內每次半包~1包,1~5歲兒童1~2袋,5~7歲兒童2~2包半,7~10歲兒童2包半~3包,日服2次,或每日每公斤體重30毫克,分2次,這種藥的副作用很少。
第二代
頭孢克洛
即頭孢克羅、頭孢氯氨芐,商品名新達羅、再克、可福樂,抗菌譜與頭孢羥氨芐相仿,適應癥及副作用與頭孢羥氨芐相似。頭孢克洛多為顆粒劑或干混懸劑,每包125毫克,成人每次2克,每日3次;兒童常用量每日每公斤體重20毫克計算,分3次服,或1歲以內兒童每次1/3包~半包,1~3歲兒童每次半包,3~6歲兒童每次半包~1包,6~10歲兒童1包~1包半,每日3次,用涼開水中調勻后空腹服用。
第三代
頭孢克肟
即氨噻肟烯頭孢菌素,商品名世福素。本品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主要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腎盂腎炎、膀胱炎、淋菌性尿道炎、膽囊炎、膽管炎、中耳炎、副鼻竇炎等。顆粒劑含本品50毫克,成人每次100毫克(2包)每日2次;兒童按每次每公斤體重1.5~3.0毫克計算,每日2次
頭孢他美酯
即頭孢米特酯,抗菌譜與抗菌活性同頭孢克肟,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強于頭孢克肟,適應癥與頭孢克肟相似。片劑,每片250毫克,口服,成人每日500~1000毫克,分2次飯后服;兒童每次每公斤體重8~12毫克計算,每日2次。
第四代
頭孢匹羅、頭孢吡肟
兩者均為注射劑,都是1992~1998年開發的新產品,首先出現于瑞典和日本市場,至2000年國內已有應用于治療的報道。口服劑型有待開發研制。
患者在購藥或服藥前要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核對商品名與化學藥名。對頭孢菌素過敏者禁用,對青霉素類過敏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新生兒慎用,腎功能不全者酌減劑量或延長間隔時間。
清火去痤瘡梔麥療效好
廣東省中醫研究所副主任醫師邱建行
瘡,又稱暗瘡、青春痘、青春蕾、青春疙瘩。好發于面部、上胸部、肩胛間。初為毛囊性小丘疹,頂端有黑色栓塞物,用乒擠壓后可排㈩牙膏樣乳酪物,嚴重者可有膿疤、結節、膿腫、疤痕及色素沉著(生在面部的痤瘡千萬不要擠壓,以免細菌侵入血腦屏障,引起不良后果。--編者注)。
現代醫學認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曾多,刺激皮脂腺分泌使其曾大,故易患痤瘡。青春期前極少有痤瘡,閹割者及類無睪者不發生痤瘡,此時給子雄性激素可以誘發痤瘡,且停用后即消退。女性在月經前常發生或加重該病,因這段時間雄性激素增加,而求偶素減少。妊娠期間痤瘡可減少或消退,系與黃體酮增加有關。長期應用皮質激素以及腎上腺腫瘤患者,亦易牛痤瘡。這些事實均證明本病與內分泌有關。并且,皮脂腺的發育與分泌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其中以睪酮作用最強。不少專家發現,皮脂毛囊中存在著痤瘡棒狀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糠疹芽孢菌,但以前者為重要。棒狀桿菌在游離脂肪酸的產生中起主要作用。棒狀桿菌越多,游離脂酸也越多。游離脂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癥,使其壁損傷破裂,與剝脫的角化細胞、棒狀桿菌等進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圍的炎癥,從而形成痤瘡。
中醫認為,青年之人,生機旺麝,血氣方剛,加之陽熱偏盛,日久營血漸熱,絡脈充盈,血熱外壅,郁于體表,因而致病。或者,飲食不節,偏嗜辛辣,過餐燒烤,多食腥發,或魚腥海味,或肥甘油膩,日久則脾胃運化不良助陽化熱,濕熱循經上蒸,外發面部,血隨熱行,形成痤瘡。
最近-上市的清火梔麥膠囊,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用其治療痤瘡,經臨床觀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病人服藥后,痤瘡逐漸減少直至消失,且很少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