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文化學刊》2003年改版,每輯推出一個相對集中的論題,以回應宗教界對“神學思想建設”的呼喚和人文學者的價值關注。出于同樣的宗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也于近期創辦了學術輯刊《問題》,試圖進一步凸顯他們“回到問題本身”的研究思路。
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當代思想學術的問題意識”學術座談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士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六十余位知名學者,就《基督教文化學刊》和《問題》所力圖倡導的學術品格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學者認為: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新問題不斷涌現、舊問題相繼復活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的宗教文化,已經不可能超然于俗世的困擾;這樣一個時代的思想學術,也愈發可以同信仰的激情相互啟發。解答的歷史生生滅滅,而問題永在;問題的困擾時隱時顯,而追尋永在。《基督教文化學刊》所堅持的與賢者交談、并且始終傾聽“他者”的聲音的學術立場、跨學科視角和“對話”精神,應當為教俗兩界的學人共同持守。
自景教人唐的時代算起,基督教在中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然而至少從非信仰者的角度看,基督教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合法性身份,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這一事實也許會將我們引入進一步的迫問:
當我們介紹基督教的神學思想、整理基督教的傳播歷史、敘述基督教對社會一文化的實際影響時,如果拋開任何可能的宗教認同,如果放棄任何先在的信仰立場,如果也不僅僅將基督教視為某種文化的代表,那么基督教是否還有意義?
換言之,在基督教排除了信仰的熱情、宣教的沖動、從而被置于全然世俗的語境之后,甚至在基督教被剝離于西方文化載體的情況下,它是否仍然具有立身的依據?
針對這樣的追問,關于基督教的論說便也進入了人文學的問題領域。而凸顯于其中的意義詮釋、價值期待和情感空間,則可能構成神學與人文學相互啟發的基本進路。
以神學的邏輯詮釋“意義”,意味著要在承認理性的有限性、認識的有限性、真理的有限性之前提下,確認一種意義關系;
從神學的背景界說“價值”,是要在意識到人類道德的片面性、相對性和自相矛盾性的同時,重新落實“善”的要求;
借神學的想象讀解人類的情感活動,則必定使文學的表達超越教化或審美的目的,成為人類切近終極體悟和自我拯救的橋梁。
四年以來,為《基督教文化學刊》賜稿者遍及歐陸、北美、港臺和中國大陸,少長咸集、信仰各異。然而他們從不同角度所共同持守的,正是上述的關懷和立場。
為此,我們與新近創辦的人文學術季刊《問題》共同召開了“當代思想學術中的問題意識”座談會,力圖進一步聽從“問題”的召喚,凸顯基督教文化研究的人文學意味,并使之進人人文學的問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