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虹

糖尿病,人們常稱它是一種"富貴病"。有調查表明,近年來這種"富貴病"的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由于部分患者對糖尿病認識不足,有的過分控制飲食,以至日漸消瘦,出現低血糖昏迷癥;有的則放縱自己,隨心所欲,以至血糖持續增高,出現高滲性非酮癥性昏迷。殊不知,臨床許多病例顯示,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引起昏迷的原因就以低血糖昏迷或高滲性非酮癥性昏迷最為常見。
那么,低血糖昏迷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情況下,因進食減少、活動增加或降糖藥物如胰島素運用不正確,都是此癥的誘發因素,導致患者血糖下降至2.8毫摩爾/升以下。患者常感饑餓、多汗、意識朦朧、嗜睡、發抖、煩躁不安、精神失常,做出一些舞蹈樣動作或幼稚動作,如緊抓物體、做鬼臉,甚至驚厥、昏迷。其中,嬰幼兒血糖較低時,癥狀多表現為多睡、多汗,嚴重時可致急性呼吸衰竭;老人血糖較低時,癥狀多表現為性格變態、失眠、多夢等。
但應注意的是,不同時期同一病人低血糖癥的表現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一旦發現其他異常情況,必須引起重視,查找病因。如果一旦感覺有低血糖癥,患者和家屬不必驚慌,可以先測試血糖含量,家中平時應備有快速血糖儀,或有尿糖試紙條,這時可派上用場。如血糖含量在5.0~20毫摩爾/升,屬中度增高;含量低于3.0毫摩爾/升,屬低血糖癥。即使無此二種測試用具,也可根據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癥狀、體征和病史等情況,作出初步判斷。確有低血糖的存在,患者應立即補充糖份,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服用拜糖平、倍欣降糖藥的患者出現低血糖時,需進食葡萄糖改變低血糖,當癥狀改善后,多補充水份,同時尋找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必要時應去醫院就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除了學會在家里正確及時應對低血糖癥外,更重要的應防患于未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

一、注意培養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二、定期自我監測血糖,這樣能及早發現低血糖的苗頭并作出相應調治。如果血糖忽高忽低難以監測,可在三餐前加半夜時分,一日測試4次。必要時也可一日測試7次(外加三餐后2小時左右)。每隔2~3月,患者還需檢查1次糖化血紅蛋白。通過這些方式,能幫助患者對個人的血糖狀況有比較準確的了解,從而制定適宜的血糖控制目標。
三、每頓飯前喝2兩酒是許多老人的嗜好,有研究發現,少量乙醇可使空腹血糖下降,容易誘發低血糖癥,需引起警惕。況且,老人出現低血糖前往往無癥狀。值得一提的是,如老年朋友們在睡覺前適當進食,對避免夜間和空腹低血糖的發生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血糖增高時間持續較長,就應該預防高滲性昏迷的發生。該病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起始通常比較隱匿、緩慢,但到發病時通常只有1~2周。盡管它比較隱匿,但也有諸多蛛絲馬跡:如患者多飲、多尿、口渴加重、體重減輕、眼球凹陷、皮膚干燥、彈性差等。如不及時治療,病情嚴重后可出現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并引起局限性抽搐、闐癇大發作、幻覺、偏癱、偏盲等種種危急癥狀。
因此為了防止血糖偏低或增高,合理配膳始終是十分必要的,使患者從飲食中攝取的糖分不致加重胰島負擔。根據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建議糖尿病人飲食應控制總熱量;保持一定數量的主食;要盡量多吃些大豆及其制品,并最好與玉米粉、面粉等混合食用;適量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類等;少食多餐,一般可一日三餐,重者可一日5~6餐,并在定時定量等方面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