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昌

所謂突發的低血壓,是指在某種突然情況或偶然因素的影響下,導致血壓低于正常標準。這種低血壓常可誘發嚴重的病變或造成意外事件的發生,中老年人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在日常生活中,突發的低血壓多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飽餐后的低血壓
王先生在一次宴請朋友后,約半小時左右開始感到頭昏、胸悶、乏力、思睡,但仍強打著精神同朋友一起唱卡拉OK,一首歌曲未完,胸區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被緊急送往醫院后,醫生診斷為心絞痛。朋友們感到十分不解,他們個個醉酒,卻安然無恙;而王先生因不勝酒力,沒有喝酒,只是吃了不少的菜,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他們有所不知,飽餐后因消化系統匯聚了較多的血液,其他器官系統的循環血液相應減少,導致血壓降低。飽餐后頭昏、乏力、思睡、胸悶等不適癥狀,就是低血壓的表現。這種血壓的降低,可導致心臟及大腦血供減少,而心臟和大腦對缺血缺氧的敏感性最高,由此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塞等病癥的發生。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患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要合理安排膳食,注意營養均衡,每餐有七八分飽為宜。飯后應靜息片刻,不宜立即活動,以免發生不測。
體位性低血壓
李師傅退休后,身體一直較好,未曾發現大的毛病。不料一天深夜起床小便時突然昏倒,家人急忙送往醫院,在送醫院的的途中李師傅蘇醒過來。醫生的檢查結果是李師傅除了面色蒼白、心率過緩外,未見其他異常,收住急診室觀察治療。李師傅不解地問道:"我起床時感到頭昏眼花,頭重腳輕,還沒有走到衛生間就昏倒了,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這是一種體位性低血壓的表現,也叫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多在突然直立或起床時發生,有的是在下蹲解大便或干活后猛然起立時發生。它往往是因為血管和血壓調節機能較差的表現。高齡老人最容易發生,后果嚴重時可因昏厥摔倒引起顱腦外傷、腦溢血、心肌梗塞和骨折等嚴重病癥。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在坐臥起立時動作一定要緩慢,不要突起突臥,每次更換體位應緩慢而行,如起床時最好分為三個步驟,先慢慢坐起,休息半分鐘;然后將雙腳置于床沿邊半分鐘,最后才慢慢地下地站起,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心梗后低血壓
馬經理因心肌梗塞住院后,經過救治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除了血壓偏低(98/62毫米汞柱)外,自我感覺身體狀況已趨于良好。于是反復要求出院。沒想到出院后不過半月,馬經理因為第二次心梗發作又住進了醫院,經救治后脫離危險。
馬經理有所不知,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后,如果血壓持續處于低水平狀態,心臟病再次猝發的危險性會明顯增加。因為持續的低血壓,會使心臟血供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大大增加再次梗死的危險性。如果外加勞累、受涼、緊張或其他誘因,發作的危險性會成倍地增加。
因此,當第一次心肌梗塞經救治病情穩定后,一定要加強自我保健,做到"心靜如水"。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適宜的活動,密切注意血壓的變化。當血壓偏低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可遵醫囑服用一些藥物。只有將收縮壓維持在120/76毫米汞柱左右時,再次發生梗塞的危險性才可能減小。
藥源性低血壓
有多年高血壓病史的陳教授,一直很聽醫生的"話",按時服藥,堅持鍛煉,血壓維持得很理想。近來由于白天黑夜都忙著修改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沒有較好的休息。以至出現頭昏腦脹等不適癥狀,陳教授認為自己血壓可能升高了,就自行加大降壓藥的劑量。誰知服藥后不久,發現頭昏加重,左腿麻木無力。被醫生診斷為腦梗塞(缺血性中風)。
生活中,高血壓病人一般都伴有心腦血管病,如果患者精神緊張和勞累過度,緊張和勞累可使血壓驟然升高引起頭昏。此時應立即休息,測量血壓,并在醫生的指導下增加降壓藥的用量。如果在不了解血壓的真實情況下,擅自加大降壓藥的劑量,大劑量的降壓藥可造成血壓驟降,從而使心肌和大腦等臟器的血供出現障礙,引起心臟和大腦發生病變。肢腿麻木無力或活動不靈活,是腦梗塞的先兆。因為有研究證實:高血壓病人的血壓維持在140/86毫米汞柱比較合適,如果血壓降得過低,心腦缺血缺氧,就會導致心腦血管病的突發而危及健康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