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仲民 王 昕
加人世貿組織后,國外的全能型銀行必然會對我們的職能型金融單位產生巨大的沖擊,原有的經營和監管模式將不再適合新的環境。如果我們倉促應戰,就像一個剛剛從事十項全能運動的選手去和一批成熟老練的運動員進行比賽一樣,勢必會落敗。因此,筆者認為,面對挑戰,我們的戰術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強各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扎實練好基本功,穩步走好混業經營之路,千萬不能先自亂了陣腳。混業經營需具備的條件
混業經營是指一家銀行可以同時經營銀行、保險、證券、咨詢、信托、租賃、抵押等多項金融業務。但它也要求銀行自身具備一系列基本條件:
1、先進的信息技術。比爾·蓋茨曾說過:“傳統銀行將是在21世紀滅絕的一群恐龍。”這充分說明了在21世紀,銀行的存在方式不再是傳統銀行,而是網絡銀行這種“無邊界銀行”。它突破了網點約束對銀行業務擴張的限制,使金融服務從有形的物理世界延伸到無形的數字世界;銀行之間的競爭也不再是營業網點的數量、分布區域,而集中在安全性、方便性上。信息技術于是成為銀行業務增長、成本降低、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時也使銀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種類、范圍、渠道大大拓展,使銀行、證券、保險等分業經營市場融合成為可能,減少了各類金融企業針對同一客戶的勞動重復。
2、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金融業分合經營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人們對風險和效率兩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所致。分業經營的目的在于降低風險,有益于銀行體制的安全和穩定,而混業經營卻更注重效率。但注重效率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高風險,而是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必須兼顧安全性、流動性,“三性”原則始終是銀行經營管理必須遵循的原則。內部約束機制又有保護銀行自身安全運作與穩健經營以及規避風險的功能,如果銀行缺乏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連最起碼的信貸風險都控制不住,再去向混業經營轉變,恐怕只能是顧此失彼,欲罷不能。
3、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混業經營使得任何一家銀行都可以兼營多項金融業務,在客觀上強化銀行的競爭,也提出了對新的競爭環境及競爭主體進行規范的要求。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為提高本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改革原有的金融監管體制,把多個監管機構的各自為政改革合并成一個監管機構,避免了多頭管理職權交叉、虛位的弊端。因此,一旦實行混業經營,必須具備與之相應的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否則,市場就會產生無序、惡性競爭。
4、健全的法律環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切市場行為都應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以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金融業經營也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以約束商業銀行自身的各種經營行為,這就利于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競爭性的金融市場,同時使相關監管部門的注意力集中到督促、檢查商業銀行是否制定和執行了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上,盡量減少對銀行經營的直接干預。
5、優秀的人才隊伍。一支優秀的工作團隊是一家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如何建設并培養一批綜合性銀行所需的綜合性人才,是混業經營面臨的大問題。中國金融業經營與監管現狀
如前所述,我國的金融市場20世紀80年代是混業經營時期,但后來的經濟通漲、貨幣政策失靈證明這種體制不符合我國國情。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頒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轉向分業制。1995年5月10日,《商業銀行法》的頒布,使分業在法律上得以正式確立。在監管方面,我國金融市場1983年以前由財政部監管,1983年至1992年問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1992年以后才成立了證監會、保監會,確立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管理的模式。因此,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現狀可概括為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但我們必須看到,由于時間短暫,我國的分業體制尚未最終完成。例如各地人行、各商業銀行經及信托投資公司分別組建的證券公司,還未完全從原組建機構分離出來;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或受國家政策扶持,或正處于清理整頓期,還尚未成熟等等。另一方面,現實中又存在一些混業經營的現象,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都在海外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等等。這基本上是各金融企業自身為拓展業務的自主選擇,沒有受到明確的限制,也無法可依。因此,了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尚未具備混業經營的全面條件。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需謹慎
分業、混業各有利弊,但關鍵在于它是否適應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可以說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市場開放后必然受到世界范圍內混業經營的沖擊,一方面自身進行混業經營的條件又尚未具備。因此,筆者認為,對策還在于把握趨勢,從實際出發。
1、把握趨勢,做好準備。美國轉向混業經營也使得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更加明朗化。中國要想融人國際市場,就必須順應這一潮流。在混業條件尚不完全具備的條件下,可以從基礎工作做起。
①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拓寬業務領域,進行混業試點。現行《商業銀行法》第43條雖明確界定了不允許商業銀行在我國境內從事投資銀行業務,但并未對境外業務加以限制。所以,有實力的銀行完全可以在境外開展經營業務,學習并積累國外的經驗,為后來的混業經營做好準備。另外,對于光大、中信這些事實混業的金融企業,可以在對其加以規范以保證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允許其作為混業經營的試點,摸索適合國內金融市場的混業經營及監管模式。
②整合現有金融機構,實現優勝劣汰。20世紀90年代以來,掀起了世界范圍的銀行兼并浪潮。其主要動因在于新的競爭形式下,原中小銀行貼近消費者的優勢不復存在,受銀行合并后的規模效益趨動,也由于只有大銀行才有實力裝配耗資巨大的網絡系統,盡顯技術優勢。因此,中小銀行紛紛進行聯合或被大銀行兼并或強強聯合。我國現有金融機構種類較為繁雜,也是造成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金融業的并購或相互參股的方式。并購能夠實現優勝劣汰,真正體現“適者生存”,且并購后的金融企業無疑實力大大增強,企業內部或實現規模效益(同種金融機構整合),或實現優勢互補(不同金融機構整合);而參股則使得金融機構在增強經營穩定性的同時,保持很大的經營靈活性。面對國外的一艘艘“航空母艦”,我們也該組成自己的“聯合艦隊”。
③發展網絡銀行,與國際市場掛軌。網絡銀行由于其技術優勢,很容易向全球客戶提供各種服務。由于我匡法律對其沒有明文規定,使其可以繞過市場壁壘,實現虛擬的金融混業經營也可以輕松地跨越國界,與國際接軌。
2、立足國內,培養市場。盡管我什面臨著“狼來了”的風險,但風險并不是突然而來的。根據我國政府在金融服務業方面向國際社會所做的承諾,加入WTO后尚有一段緩沖期,與國外金融業的全面競爭將在5年后全面展開。在這5年內,中國金融業應特別重視:
①加強自律,提高素質。面對挑戰,赤膊上陣是最不可取的。在目前仍分業的情況下,各金融企業一定要擺正服務業的身份,強調高質量服務,將各自領域內的市場和業務做好并穩固。銀行應在最基本的存貸業務上下功夫,提高信貸資產質量,降低風險,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保險公司應積極開展新的適銷對路的保險商品,在允許范圍內用好、用活保險資金。證券公司則規范其經營。只有在做好本職業務的基礎上,各自的市場才能穩固,相互的合作才會有保障,金融業整體素質才能得以提高。
②講求特色,拓寬市場。如果市場上的商品都是一樣的,消費者就不會多加選擇,只有有特色的商品,才會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服務品種單一,“克隆”現象嚴重,成為阻礙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大阻力。各金融企業只有深入市場,了解需求,才能創造出特色產品。需要強調的是,新的特色服務需要大力的宣傳與推廣才能深入人心,以避免類似某銀行“金融超市”開業無人間津,甚至有主婦前來采購的尷尬。另外,廣大的農村不僅是拉動商品內需的大市場,也是未開墾的金融服務處女地,伴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適應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前景廣闊,切不可被外來和尚搶占了先機。
③有效激勵,儲備人才。企業間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優秀人才,誰就會取得勝利。加入WTO后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勢必對金融專業人才產生大量需求,而他們慣用的高薪政策將對國內金融企業形成人才流失的威脅。因此,國內金融業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從物質上、精神上、發展機會上、培養機會上、感情上等諸多方面對優秀人才進行激勵,防止熟悉國內市場、國內業務、懂技術、精管理的人才“為他人做嫁衣裳”。
④健全法制,強化監管。隨著市場行為的變化,相關的法律制度和監管方式也應適的調整。未來幾年內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變化將是巨大的,金融法規體系在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這一基本框架上,亟需對一些空白地帶如業務交叉、網絡銀行、混業試點等進行補充和完善,千萬不能由于金融法規體系建設滯后于金融發展而加大市場風險。在監管方面,隨著國內混業局勢的出現和明朗,隨著全能型外資金融機構的進駐,人民銀行、保監會、證監會也將從獨立監管經協調合作向統一監管過渡,才能有效控制風險,保證金融安全。其監管手段也應順應金融電子化的發展,實行電子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非現場檢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監管水平和監管質量。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