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劉世錦日前發表文章提出,新一輪經濟增長正處在上升期,并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做了初步分析和判斷。
第一,新的高增長產業中的住宅、汽車、電子通訊以及其他消費品產業,是以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為目標的。這些產業的產品所滿足的不僅是少數特定階層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日益增長的大眾需求。盡管從一個年度看,能夠買房、買車的是一個占人口比例不大的收入較高的人群,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這些人群的數量及其對經濟增量的貢獻相當可觀,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個群體將越來越大。具有特征性意義的是,構成需求主體的不是“公家”的、團體的消費支出,而是居民個人的消費支出;不是特定階層中少數人的需求,而是占社會多數人口的需求。只有進入大眾消費階段,住宅、汽車等產業才能成為真正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它們的增長也才具備可持續性。滿足大眾消費這一特征,將會使增長具有扎實的基礎,有效防止全局性、持續性“泡沫”的出現。
第二,作為這一輪經濟增長“龍頭”的住宅、汽車等產業,具有相當長的較快增長周期。根據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大國經驗,當汽車產業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后,將保持長達20年~30年的較快增長。我國正處在城市化的加速時期,有關研究顯示,現有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提高和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將會拉動住宅產業至少20年的較快增長。由于住宅、汽車屬于10萬元級的產品,其價值量遠超過其他消費品,它們較快增長的長周期特性,將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奠定最重要的基礎。電子通訊產業由于設備制造的下滑而較前幾年的增速有所降低,但消費類電子通訊產品的高速增長對這種下降勢頭有所抵消。農村進城人口對電子通訊產品的消費增長和技術快速進步導致的產品頻繁換代,將會支持電子通訊產業在今后四五年繼續保持增長強勢。與近年呈現出的趨勢相似,家電產業今后可能呈周期性波動走勢,相關的影響因素包括農村進城人口消費增長、新產品換代和國際市場份額變動等。盡管不同產業增長周期不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也多樣而多變,但住宅、汽車兩大產業的崛起,將使中國經濟有可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快增長。
第三,與我國市場容量相聯系的超大規模現象。我國有近13億人口,其中城市人口近5億。如此規模的人口進入工業化中期是史無前例的。僅算城市人口規模,也遠超過已實現工業化的任何一個國家。與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相聯系,我國將在一些重要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銷量進入國際領先位置,呈現出超大規模的市場容量。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例如,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時間內,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和生產量都將有很大可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當經濟發展到相應階段后,相對于中國的人口規模,某種產品總量的“世界第一”只是一個起碼的要求,而不是高的要求,因為人均擁有量還是較低的。對于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重要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的“超大容量”,要有必要的認識和應對能力。
第四,新一輪增長中產業競爭力將更多地與產業集聚緊密相關。產業集聚是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在工業發達國家,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近些年來,產業集聚在我國發展迅速,特別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集聚使諸多產業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競爭力因此而得到顯著提升。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將會進入一個產業競爭力與產業集聚密切相關的階段,某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將會具體體現于某個產業集聚的區域。這樣的區域,既可能是某個產業具有傳統優勢的地區,更多的將是新創優勢的地區。產業在區域間的轉移和重組將會成為經濟增長中的重要現象。這意味著,在某些產業具有傳統優勢的地區,如老工業基地,當相應產業出現發展機遇時,該地區未必能夠分享這種機遇。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與市場經濟具有一致性的產業集聚條件。
第五,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產業與城市發展的互動,將促進幾大城市帶的形成和擴展。多年來在城市發展問題上爭論頗多。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基本趨勢不是重點發展某一類城市,而是若干個包含了大中小多種類型城市的城市帶或城市圈的形成和擴展,大多數人口和資源將會集中于這些城市帶或城市圈。與國際經驗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的幾大城市圈和內地沿交通干線的若干城市帶正在形成之中。新一輪經濟增長中,一批高增長產業快速成長,將會加快上述城市化進程,二者之間形成密切地互動關系。新的高增長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專業化分工程度的日趨深化。過去包容于一個企業內部的上下游生產環節,越來越多地分解在不同的企業之間,一個企業往往專注于產業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甚至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主機廠的外部采購率因此而逐步提高。專業化分工深化后,產業鏈條的運轉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顯著加強。從時間上計算,一個產品真正處于生產制造環節的時間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時間處在研發、采購、儲存、運營、銷售、售后服務等階段。這一特點在技術含量、附加價值較高的電子通訊、汽車等行業表現地更為突出。由于服務業大都依托于城市,新的高增長產業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需求,將為城市發展提供重要動力。近些年來,出現了不少產業與城市“共生”的典型案例,如香港、深圳的城市功能與東莞的電子通訊產業發展,上海的城市功能與昆山的電子通訊產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