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3年國際社會締結《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起至今,原產地地域產品保護制度在國際上已有100多年歷史。世界貿易組織第一次把統一的原產地規則與多邊貿易體系掛鉤,力圖通過協調成員國對原產地產品貿易的“游戲規則”,避免設置人為的障礙,保護各成員國的權利。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掌握和利用原產地規則,有利于我國的貿易和投資得到公正的待遇,避免一些國家在缺乏國際規則約束的情況下,任意利用原產地規則作為保護的手段和貿易壁壘,對貿易和投資造成扭曲和障礙,損害我國的正當經濟利益。□蔡恩澤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被稱為今年“天下第一鍋”的蘇州碧螺春茶500克公開拍出了22萬元的天價。近來,碧螺春茶開始大批上市,價格比往年同期都要高,目前平均每斤“碧螺春”在600元到1200元之間,并且非常好賣。業內專家認為,“碧螺春”實施原產地域保護,為蘇州茶葉開辟了新洞天。
“原產地”四海落戶 “吃橘者”橘枳不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農產品的內在質量與產地有著很大的聯系。原產地域產品就是利用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傳統工藝,在特定地域內生產的,富有特色并以原產地域名稱命名的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就是將商品的原產地作為知識產權加以保護。比如鎮江香醋,它是當地人在長期的飲食實踐中,摸索經驗,以優質糯米為原料,采用傳統的復式糖化、酒精發酵和醋酸固態分層發酵工藝,大小共40多道工序,經陳釀釀制而成,香氣濃郁、酸而不澀,暢銷海內外。再比如正宗的西湖龍井茶,它的制作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過程精細復雜,成品茶清香撲鼻,令人神爽,非一般茶葉所能媲美的。
像鎮江香醋、西湖龍井這樣的產品,其原材料取自特定地域,以傳統工藝制成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按法定程序批準以所在地的地理名稱進行命名。這類原產地制是許多國家對本國名優特產品進行特殊質量監控和知識產權保護的一種手段,它帶來的回報十分豐厚,歷久不衰。受保護的地理標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共有財富,在國際貿易中,誰擁有的地理標志越多,誰受益就越大。瑞士巧克力、法國干邑、古巴雪茄、蘇格蘭圍巾……這些原產地產品本身的名稱就是最好的廣告,沒人懷疑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和競爭力。
我國建立和實施原產地產品保護制度,有利于保護民族經濟文化精品,防止民族經濟文化精品的平庸化。多年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規制度的保護,我國許多原產地域產品遭到了來自國內外各種假冒行為的侵害。如:碧螺春,是世界公認的綠茶品牌,產自蘇州吳縣洞庭“湖水相映、茶果間作”的地域。但市場上的碧螺春多如牛毛,產地來自于四面八方。正宗的洞庭碧螺春,消費者卻無從識別。據專家估算,碧螺春的品牌資產價值達數億元,如果不加以保護,損失慘重;鎮江香醋,因其具有廣泛悠久的知名度,近年來日本、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出產的醋,都打著“鎮江香醋”的名號,使正宗的鎮江香醋銷售受到極大的沖擊;紹興酒,目前其海外市場的2/3的份額被產自日本、臺灣等國家或地區的非正宗的“紹興酒”占有;龍井茶,這幾年,各地“龍井茶”異軍突起,使“龍井茶”市場變得良莠難辨。為保護西湖龍井,杭州市政府作出很多努力,僅在去年就采取了西湖龍井茶專賣、龍井茶防偽標志等措施。然而,一些非正規企業仍在包裝上、店名上大搞花頭,打擦邊球,模糊人們對龍井茶概念的認識,使正宗“西湖龍井”向隅而泣。
“護身符”遏制仿冒 “假李逵”難逃干系
利用原產地規則,可以為名特產品制作一道“護身符”。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規則,如果產品在本國未得到原產地保護,其他國家也就沒有對其進行保護的義務。反之,可以得到保護。20世紀80年代風行我國的“香檳”酒,如今全部消失,就是因為“香檳”是經法國認定的原產地產品,中國生產的同類產品現只能改稱為“氣泡葡萄酒”。我國浙江的龍井茶,在獲得原產地保護后,國家質監總局明確規定,只有西湖、錢塘、紹興三大產區的龍井茶才可以叫“龍井”茶,其他地方的龍井茶一律不準自稱“龍井”。茶產區的茶農們每家每戶都填寫了一張調查表,內容包括茶園的面積、坐落、全年的產量以及茶農的姓名、住址、電話等等,有關部門將這些資料濃縮到防偽標志里,同時出具原產地證明。
倘若原產地保護圈外的產品擅自被冠以原產地域名,“假李逵”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前不久國家工商總局查處了西南地區一家酒廠擅自侵占“貴州茅臺”的原產地保護權一案就是明證。盡管該廠生產的“貴州茅臺”跟原產地保護圈內的“貴州茅臺”幾無差別,質量也有保證,但它不在“貴州茅臺”原產地保護圈認定的地域內,就沒有資格妄稱“貴州茅臺”,該企業受到處罰就是因為侵犯了原產地保護權。
正“名分”刻不容緩 保“貞操”當務之急
原產地產品大多數是以農產品為原料,或者說其產品形態大多數都是一些輕工類的產品,比如我國的茅臺酒、龍井茶、紹興黃酒、吉林長白山人參、遼寧西豐鹿茸等等。但是,對于原產地這樣一大類產品在我國卻重視不夠、保護不夠、宣傳不夠,以至于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未達到其應該達到的程度,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原產地保護制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們必須按照國際規則辦事,在現行的世界貿易組織21個協定中,就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這個協議的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中規定,所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必須對有地理標志的產品即原產地產品給予共同的保護和認同。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法規司司長劉兆彬指出,完善原產地保護制度是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接軌最為迫切的措施,也是保護民族工業最有力的措施,它將使我們的民族精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西方對原產地產品保護100多年的歷史,我國在1999年才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令的形式發布了原產地產品保護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原產地保護制度的部門規章,標志著我國原產地產品保護制度的初步確立。由于我國實施原產地產品的保護制度時間還不長,一種原產地產品從申請到確認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因此到目前為止,受保護的原產地產品只有40多種。這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不相匹配。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通過國家的專門保護,首先是原產地產品提高了知名度,提高了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國內外假冒的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原產地保護的品牌也有了一個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比如日本廠商在“廣交會”上公開表示,沒有得到中國原產地保護的紹興黃酒一律不采購。其次,促進了企業內部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現在批準的原產地保護產品的企業,大多數都通過了ISO9000認證。再次,原產地產品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并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來說,農產品保護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當然,企業在積極申請“原產地保護”的同時,也要自尊自愛,努力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原產地的“原汁原味”,恪守“貞操”,而不能借“原產地保護”使奸耍滑,做出有辱“原產地”聲譽的事情來。眼前就有一場官司涉及到取得“原產地保護”的企業的質量問題。2002年4月14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山東某企業為了謀取暴利,竟然用馬頭皮、馬腿皮來生產阿膠。這種行為給國藥瑰寶東阿阿膠的名譽帶來損害。此前被中央電視臺曝光的這家企業卻竟然申請到“東阿阿膠”的“原產地保護”,有負名分,令人心痛。這個教訓,必須吸取,只有真正具有原產地的產品內涵,才能真正享受到這種“原產地保護”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