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糧食價格的高低合理與否,不僅影響著我國大多數農民的收入,還影響著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近年來,由于國內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價格持續走低,農民種糧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反映糧價太低,種糧不合算,不少農民因此縮減了糧食種植面積;但是也有人認為,現在國內糧食價格和國外比較,還要高出不少,生產糧食不如到國外買糧劃算,主張大力壓縮糧食生產。
糧食的價格與成本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地理條件差異大,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各地的糧食生產發展也不平衡。全國糧食生產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類型地區,第一類地區為經濟發達地區,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高;第二類地區人均耕地資源多,經濟較發達;第三類地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低。我們對第二類地區中的安徽省廬江縣進行了糧食生產成本調查。
廬江是農業大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一。調查資料表明,2002年度,該縣農業勞動力人均產糧2553.68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產糧832.85公斤,當年糧食銷售價格平均每噸920.75元,比2001年度減少了12.14元,下降1.3%,平均每公斤糧食下降了0.01214元。可是,該縣的農業勞動力和農業人口的糧食收入卻因此分別下降了31.00元和10.10元,可見糧食價格中的一點點細小變動對農民的收入影響都很大。調查資料還表明,該縣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僅為3.26畝,平均每畝耕地年產糧食783.34公斤。種糧平均每個工日價值28.15元,即使按照當地最高的復種指數240%計算,平均每年實際種糧勞動時間只有63.84個工日,種糧收入也只有1797.10元,如果按照全國糧食平均產量計算,則種糧收入只有955.68元,只相當于當地鄉鎮公務員一個月多一點的工資,農民種糧的總體收入不高。
國內外糧食價格的比較
為了便于對比,我們僅對2002年度大米價格進行比較和分析。
據《中外糧油信息》雜志介紹,2002年12月上旬泰國破碎率為5%的大米,每噸184~186美元,取其均價每噸折合人民幣1530.56元;越南破碎率為5%的大米,每噸187~193美元,取其均價折合人民幣為每噸1571.93元。2002年底國內一些大型糧食批發商場的大米價格,晚秈米約為每噸1410元,晚粳米約為每噸1655元,與上述泰國的大米比較,晚秈米每噸少120.56元,低7.88%,晚粳米每噸多124.44元,高8.13%;與上述越南的大米比較,晚秈米每噸少161.93元,低10.30%,晚粳米每噸多83.07元,高5.28%。由此看來,我國晚秈米的價格尚有一定優勢,但晚粳米價格則處于劣勢。如果站在本國進口糧食的角度上看問題,情形又不同,因為用離岸價格購糧還需另加運費、保險費及關稅費用等等,即使每噸增加150元的費用,其進口糧價也超過國內糧食價格。可見,進口糧食不如從國內購糧劃算。
幾點思考
之一,農民人均所占耕地面積太少,生產規模太小。廬江縣農村百戶資料表明,該縣2002年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僅3.26畝,即使一年種兩季糧食其凈收入也不過1500元左右。現在的農民,機耕、機灌、免耕等機械化作業和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要想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率,只有盡快把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把剩余的農業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把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據該縣在江浙滬一帶包田生產的農民說,只要農村社會服務化搞得好,土地成片,排灌方便,一個農業勞動力種100畝田地不成問題。如果如此,每年種兩季,即使平均每畝田季收入150元,100畝田一年兩季也要收入3萬元,其收入將會大大超過鄉鎮公務員。
之二,從國內外糧食價格的比較中,可以看到我國的糧價并不高,這也與農民沒有組織起來形成規模,不能直接參與出口貿易有關。如果農民組織起來,形成貿、工、農一體,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以生產者價格參與國際糧食市場競爭,我國糧食的價格將具有一定優勢。
之三,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我們用僅占世界10%的耕地養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資料表明,2002年全球小麥和大米的庫存量僅為2.74億噸,除去我國自有的庫存1.45億噸后,折成原糧后也只有1.61億噸,僅相當于2002年度我國口糧消費量的56.93%。如果我國不生產糧食,即使全世界的庫存大米小麥全部給我國用作口糧,也只能保半年;再者,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即使世界有足夠的口糧供應,我國也拿不出這么多錢來買糧。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緊張進行,不少地方一提結構調整就是壓糧擴經,壓雙擴單,好像只要把糧食面積壓下去,產業結構就調整好了,這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其實,壓劣擴優,發展糧食深加工業,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都是農業結構調整,并且是和國家糧食安全利益相一致的。
之四,適時運用政府行政干預和調控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用“看得見的手”彌補“看不見的手”。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不僅承受著市場風險,還要承擔著自然風險。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國家政策應向農民傾斜。近年來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價持續走低,對國民經濟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之五,利用WTO的基本規則支持農業。要在規定的關稅減讓期間,充分利用關稅的保護作用,控制和減少進口對國內生產有沖突、影響大的農產品,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其次,要充分利用WTO的相關政策,增加對農民、農業的服務性支出,其三,要巧妙地利用WTO的例外條款,適時對進口農產品實行數量限制,以保護國內農業和農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