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凡
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目標并不難,難的是如何選擇一個合理目標。美國經濟戰略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善于把別人的戰略轉化成自己戰略的一部分,這是值得借鑒的。
拿來主義
美國是一個兼收并蓄的國家,它善于吸收別人的經驗,注入自己的新創意,制定新戰略。二次大戰后,世界列強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惟獨美國沒有受到絲毫損傷。冷戰時期,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特別是前蘇聯,美國制定了以高科技為主要標志的、以航天技術為優勢的軍事、科學和經濟全面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圖稱霸世界。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空間技術的某些領域優于美國,當時美國惟恐落后于前蘇聯,1981年由當時的美國國防部情報部長格雷厄姆提出以“星球大戰”為標志的“高邊疆”戰備規劃。格氏在傳繞基金會的資助下,組建“高邊疆”戰略實驗小組,該小組由30多位經濟學家、空間高級工程師和軍事戰略專家組成,經過7個多月的精心研究,全面系統地提出了關于開拓和利用宇宙空間的總構想,這一構想大大促進了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美國保持經濟、軍事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冷戰結束后,美國看到西歐和日本的迅速崛起,從20世紀80年代起,將軍備競賽戰略轉向民用技術開發戰略。美國從日本的“貿易立國”、“技術立國”,以及英國、西歐的“教育立國”中受到啟發,大規模地開展教育活動、物質文明建設。
20世紀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宮后,1983年建立了“工業競爭總統委員會”,組織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經過一年多時間在國內外調查研究后,提出了《全球競爭:新的現實》的報告,明確指出:面對急速發展推進的眾多追趕者,美國必須獨辟蹊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重新獲得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和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從而與追趕者重新拉開距離。從此美國拉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序幕。
1993年克林頓入主白宮。他是一個小州的州長,時年46歲,沒有多少經濟建設經驗。可他廣泛聽取經濟學家和科學家們的意見,制定和實施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為美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政府、大學和企業研究和開發相輔相成,大大加速了美國以信息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
凸顯特色
中國不少企業在發展初期是沒有戰略的,往往是什么賺錢做什么,甚至出現過計算機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倒賣彩電的事,結賬時才發現賠本,原因是忘記把納稅的成本算進去,最后只好再去倒賣白菜。走過彎路的企業終于想明白了企業要發展,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換句話說,沒有企業戰略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的。
但是,一個企業的戰略總是在變化的,關鍵是如何變,是主動地變還是被動地變,依據什么來變,這些都是有講究的。我們的企業戰略要與國家所制定的行業戰略相配套,或者講要與國家大的方針相適應,這是一個企業要生存下去的起碼準備。現在,僅有這些還不夠,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格局促使我們還要時時想到與全球化的戰略相適應。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參與全球化,你已經處于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趨勢中了,你只能“適者生存”,迅速調整自己的企業戰略,否則就會被開除出局。在這方面,美國是一個高手。
20世紀冶金制造和化工等科學技術在歐美等國家率先崛起,導致貧窮國家只能將石油等礦產資源賣給發達國家,因為貧窮國家沒有技術。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將這些納入自己的戰略發展計劃中,進行深加工后反過來用更高的價格賣到世界各地,有些就是賣到資源出產地。這導致了貧窮的國家只能更加貧窮,富有國家更加富有。
美國善于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制定經濟發展戰略,這對美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戰略的目標是依托美洲大陸,向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翼伸展,謀取在歐洲和亞太的主導權,直至領導世界。美國實施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極力控制日本和歐洲國家,遏制中國和俄羅斯,防止歐亞大陸出現強大的敵對聯盟,目的是奪取在亞洲、歐洲政治、經濟和安全事務中的主導權。
但是,這對于我們來說既是一場危險的競爭,又是一個極好的鞭策。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自己的戰略成了別人戰略的一部分,就會變成別人的附屬品;反過來人家的戰略成了你的戰略的一部分時,你就是勝利者。美國的經濟戰略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由此,一個國家或企業在制定自己的經濟戰略時,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成為別人的依附。
搶占先機
美國在國際市場中,已成為全球化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從美國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的策略來看,其戰略意識非常清楚。他們在進入中國之前就算準了中國十幾億人口中有多少是城市人口,5年之內會有多少人喝上可口可樂。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可口可樂就無償贈送給中國政府幾條生產線,專門供應給北京的外國人。可口可樂確信這不會是慈善捐贈,幾年后,他們就會收回投資,結果正如他們所料。
而當我們發現中國人都在喝洋飲料、大叫狼來了時,才想起要發展我們的民族飲料,可是要收復失地卻困難重重。因為誰占據市場,誰就是市場的主導者,誰就是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這游戲規則必定帶有鮮明的占據者的痕跡和利益。
市場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主流,經濟一體化成為歷史必然趨勢,美國順應了這一歷史趨勢,并從中看到這是對美國發展的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它利用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控整個世界經濟。比如,克林頓政府的那些年四處出擊,成功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和烏拉圭回合關貿總協定,以及通過主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和美洲首腦會議,獲得了出席這兩個會議國家的承諾,分別于2020年和2005年在這些成員國之間實現自由貿易。此外,克林頓政府在執政的第一個四年內就同別的國家簽署了200多個重要的貿易協定,這些都有利于美國經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使得美國政府的主要目的“美國人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貿易增長的機遇實現其經濟戰略”成為可能。換句話說,美國在利用這些協定建立經濟制度的霸權,它已經成了全球經濟制定市場游戲規則的角色,這樣美國的經濟戰略就有可能左右或控制別人的經濟戰略。
中國是最大的毛紡國家,1998年,加入了國際毛紡組織。但是,到現在為止,國際毛紡行業制定有關市場貿易規則時,中國從沒有參加過,我們只能遵守別人的規則,這對我們的發展是不利的。這主要是前些年我們是計劃經濟,閉關自守,又沒有一筆參加資金。而如果我們不是制定規則的人,中國的產品要打入國際市場是非常艱難的。
融入全球
作為美國貿易伙伴的中國,近年來是美國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目前美國來華投資、建廠的企業很多。·那些信息產業的公司更是在中國登堂入室。1992年前,美國的電腦公司在中國辦公司的沒幾家,而現在,無論是英特爾、微軟、IBM、惠普還是康柏,中國中等以上的城市隨處可見他們的中國公司。美國已經通過貿易、技術轉讓、直接投資等手段,力圖將中國納入它的全球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中。
這就需要我們的企業戰略設計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戰略。很多時候,用遠大而空洞的目標充當我們的戰略設計的企業只能是現代的堂·吉訶德,當遇到競爭對手時就會潰不成軍。可以說,中國經濟在沒有最終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又面臨著信息化的挑戰,中國企業在沒有完成市場化的情況下,又面臨著全球化的挑戰。所以,中國企業決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應該抓住美國等跨國公司全球戰調整時,主動進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不能將企業的改革僅僅注目于中國國內企業的競爭中。全球化經濟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機遇和挑戰。學習、合作、競爭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我們研究美國經濟發展戰略,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跨國公司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的企業在經歷了引進和消化跨國公司的技術設備和工藝這一初級階段后,應著力于將單一的制造加工轉移為生產銷售合作,進而到研究開發合作,最后成為跨國公司的既合作又競爭的伙伴。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我們都一味地不加限制昵?我看應該有選擇。
縱觀亞洲金融危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一味地成為別人戰略附屬的危害性。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進入亞洲國家新興市場時,要求這些國家開放商品市場的同時也開放資本市場,資本的流入無疑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過大的投資規模會造成經濟泡沫,從而給亞洲國家造成損失。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有待探討。現在有人認為世界發展趨勢最終會演變為西方和東方的競爭。僅從國際貨幣的發展來看,美元近年來一路上揚,而剛剛發展起來的歐元卻呈疲弱之勢。主要原因是歐盟統一貨幣前各國單獨的經濟和貿易規模都與美國相差甚遠,貨幣統一后,歐盟將可以整體力量與美國經濟基本抗衡。但是這并不表明美元和歐元的抗衡就永遠持續下去。隨著經濟一體化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在經濟實力相當的區域或國家統一將有利用區域經濟的發展,因為這會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通。美國是歐洲人的后裔,彼此有相同的文化,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美元會與歐元合并,很有可能。以后亞洲國家會不會有一個統一的貨幣,與歐元和美元相抗衡?我們要及時研究對策,并防止我們的戰略成為別人戰略的一部分,有效保護我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