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馥
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逐步采用國際通用辦法,改進中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以確保數據的權威性
可以說,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每個月都有大的飛躍。11月也不例外。
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為提高GDP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將逐步采用國際通用辦法,改進中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以確保數據的權威性。
此前,世界經濟論壇(WEF)于10月30日晚些時候發布了《全球競爭力報告2003-2004》(以下簡稱《報告》),公布了全球競爭力報告及全球競爭力最新排名。報告顯示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排名較上一年度有所下滑。
GDP統計采用國際通用語言,與近期國際上對中國GDP的爭論不無關聯,尤其與中國發布的今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長達百分之八點五相關。不少專家從中國電力消耗的增長或信貸增長等不同角度推算,認為中國的GDP可能達到11%。國內不少學者也對這一數據提出質疑,認為經濟實際增長可能在10%以上。
外界之所以關注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因為中國正日益崛起為經濟大國, GDP已列世界前幾位。中國統計數據的準確,已經足以影響世界對全球經濟的分析與判斷。因此,盡管國家統計局曾多次出面解釋并說明中國的統計數據是準確的。但這種解釋之所以還是不斷引起國際經濟界質疑,與其說是對統計數據有懷疑,倒不如說首先是對統計方式不滿意。
因此,有關GDP統計方式的改進,已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增長數據的統計問題,也不僅僅是因應國際上對中國按聯合國標準進行GDP數據統計的呼吁,它還表明了政府執政手段和方法的改進,更顯示了政府理性、務實的執政風格:以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形象,在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上,對國民負起應盡的政府義務。
GDP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數量指針,同時也是它的質量指針--經濟的基本結構變化和增長方式。而這一點對經濟能否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總量的增長固然必須,但也可能是粗放型的,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一味追求數量意義上的總量,政府將無法從統計數據中把握經濟整體真實狀況,科學的調控政策的制定就無從談起,經濟就容易走入一種無序狀態。
就此而言,與數十年來我們屢屢經歷的人為的“浮夸風”“大躍進”“冒進”等相比,這是執政一年的新一屆政府,恪守對國民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兩個務必”承諾的真切體現。
與此同時,《報告》公布后,學界、業界則是另一種態度:理性不足,主觀感情色彩張揚。
報告公布前,國人基于8%左右的GDP增長率,和經歷非典肆虐卻勢頭不減、強勁依然的對外出口增長速度,對于中國全球競爭力提升的自信幾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報告》顯示中國成長競爭力指標在102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44位,商業競爭力指數在9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6位。兩項指數分別較前一年下降4位和7位。
誠然,作為一個全球經濟總量排名在前五位的國家,中國的競爭力排名居然還落在一些蕞爾小國之后,這于許多念念不忘“中華文化一枝獨秀”的人不僅難以理解,感情上也難以接受。進而,從排名表上所列國家和地區之間國土面積、政治體制、科學技術、軍事實力等方面的不同,認為不同國家之間缺乏可比性。由是而得出結論,《報告》的排名是不科學的,僅是一種游戲而已。另有許多人看到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后的第一反應則懷疑:評選規則是否出了問題。
《報告》確有其局限性,也有國外專家認為這份報告并未準確地描述中國經濟狀況。然而,倘若據此就將這一報告視為游戲,并對其規則提出懷疑,顯然也不應該是一個業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負責任的大國公民的態度。
畢竟,《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中一些潛在問題。因此,通過《報告》中的排名,了解各經濟體增長和繁榮的關鍵,分析各經濟體的強項和弱勢,進而幫助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正確決策,這樣的態度才是理性的、有益的。
況乎,當前中國經濟體制中許多不完善的根本性問題依然不容我們樂觀、懈怠,更需理智地去面對。譬如,城鄉分割體制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影響,已經成為影響全局、制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突出的矛盾;產權制度不完善,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資本市場的發育滯后嚴重制約了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收入關系還沒有理順,政府的職能還不到位,行政審批還比較多,以及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領域的改革比較起來明顯滯后。凡此種種,都有待我們下大力氣進一步深化改革才可以解決。
就此而言,與政府在GDP問題上的理性決策相比,與政府在加入世貿組織后踐行當初所作承諾的行動相比,公眾--無論業界,還是學界,實在需要作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需要理智而果敢的行動。
可以將《全球競爭力報告2003-2004》視為游戲,但是只要你還愿意加入這個游戲,首先就應該從認識游戲規則開始。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