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增長步入穩定持續階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經濟和公眾心理受到強烈地震動與沖擊。雖然非典對于我國經濟的實質影響尚難以定論,且多數樂觀面較為突出,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經濟目前處于結構性發展改革的關鍵時期,而金融改革開放的難度,不僅具有來自外部的挑戰和壓力,更有內部本身的矛盾與阻力。尤其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經濟規模和實力處于發展、積累階段,金融的穩定對經濟至關重要,而我國金融層面的脆弱性與艱難性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面對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動蕩加大、悲觀不確定性凸起,主要發達國家難以放棄各自經濟利益,不同層面的金融風險逐漸加重,國際關系與環境的緊張,直接加大國際金融風險甚至區域或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全球以及我國因非典所帶來的不確定沖擊,甚至潛在壓力、阻力乃至風險,已經遠超出伊拉克戰爭的影響沖擊,是絕對不可忽視與輕視的。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金融對經濟安全的支持保障作用十分明顯,美國經濟10年繁榮的經驗、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日本金融弱化的反思以及拉美金融動蕩的啟示;面對諸多國際經驗教訓,我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界更應該冷靜思考,積極應對,并對于金融改革、開放與發展予以實際和有效的判斷估計,采取切實行動,應對國際競爭與挑戰。
雖然非典產生的不利影響,短期內在我國經濟領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金融領域的沖擊將會相對滯后反應,但國家金融風險的防范與預警卻十分重要,并且不可過于樂觀甚至忽視可能產生的影響。銀行界作為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更應求實務真、有效推進和加快銀行改革,發揮經濟增長的保障性與支持性的穩定協調作用,使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保障,而不要成為經濟增長的包袱或負擔。日本慘痛的歷史教訓值得反思與借鑒,不要等到問題積重難返才開始處置或應對,將問題與矛盾消除與消化于萌芽或初始階段的代價與付出要小而輕,我國一些地區或部門非典處置上的不當,已經給予我們以啟示,運用到金融改革思考中,同樣具有借鑒與反思意義。面對非典,人們在思考行為規范、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政府職能、政策效率以及國際合作,我國銀行界也應思考非典現象在銀行的表現與未來影響,乃至可能的沖擊,進而引起足夠的重視與研究,由此所帶來的啟發并不亞于非典疫情。
目前非典對國內諸多行業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大,雖然對經濟實質的影響目前尚未明顯顯現,但對金融界和銀行業的效率影響已經有所顯現。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股市受非典影響的大跌,不僅是投資者關切的熱點,而且也成為國家目前最大的焦點問題之一。而市場盼望的社保資金直接入市、QFII資金進場等,在目前非典疫情的影響之下,社保資金近期入市的可能性已被排除;QFII在5月26日雖有瑞士銀行和野村證券兩家外資機構拿到入市牌照,但入市資金有限。再看一些銀行機構由于有人感染非典,實行隔離,部分工作已經受到影響,客戶服務減少、業務流量下降;相對一些銀行雖然無人感染,但防范措施極為嚴格,已經將“本行無人感染”作為一項非常時期的非常目標。一些業務因非典的緊張氣氛和心理憂郁而陷入半停頓狀態。銀行業效率的降低,顯然會影響經濟金融的正常運轉。更為嚴重的則在于未來金融,特別是銀行改革發展的前景,非典的特殊現象在銀行業上的表現,并將可能直接影響銀行實際效率與業績,其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
1、 金融觀念的相對被動待轉變——面對非典人們更加關注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問題,尤其是金融所面對的是國家金融安全,其職業責任更顯重要。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與愈加緊迫的金融開放壓力相比,銀行業似乎缺少金融職業責任與效率,金融或銀行改革的討論與口號過多,而缺少實際的收益與結果。面對非典,我國政府管理觀念與職能已經逐漸轉向服務大眾、服務社會,對政治、社會體制與結構的良性效率起到刺激推進的積極影響;某種程度上,非典疫情加快了我國政治體制與社會基礎的真實與利好發展,政府形象、職能愈加有效而實際。但結合金融、銀行層面的改革與發展,回想1999年11月加入世貿談判成功至今,3年多的時間,我們的銀行改革又有多少進展?僅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雖然取得一些進步或發展,但與國際化競爭格局與趨勢的要求相差甚遠。國有銀行的改革不應僅僅是機構名稱與國際接軌,而需要業務水平與產品結構的國際化、員工素質與管理的國際化。但我國銀行經營觀念上的差異和經營制度上的欠缺,銀行面貌與結構不能根本有所轉變,潛在的壓力與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加大,不可掉以輕心。非典帶給銀行界的思考應該是變被動為主動,雖然從實際影響看,尚未對金融銀行業產生直接的沖擊,但國內經濟氣候或社會理念的變化,未來將會使銀行改革發展面臨挑戰與壓力,現在必須清醒面對不足,加快改革舉措,針對問題,實施有效服務與產品多樣化、多元化,提高經營理念與效率,從根本上改革銀行面臨的機制死板、制度不健全、人員臃腫、效率不高的局面。
2、 金融行為的官本位殘留需克服——我國已經開始全面轉向市場經濟的格局,而銀行業的發展也逐漸注重經營效益與結果。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們銀行的各級管理層,或多或少依然具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本位殘留,尤其是不正之風還相當嚴重。主要表現在業務主次不分、表面形式嚴重、虛夸浮躁盛行。銀行內部構架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模式,明顯地反映出不利銀行盈利效應的實現。一線人員的責任、重任以及辛苦、勞累,難有實際回報或重視,而“二線”或者“三線”部門,卻相對具有“清閑、實惠”的條件與空間。有思想進取或業務能力的員工時有辭職去向,轉向外資機構或從事脫離銀行業務卻實惠有加的銀行非業務部門,上述種種不僅削弱一線銀行根基的發展與增長,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對市場化體制下,銀行風氣與企業形象的傷害。我們已經不能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機構設置或認識水平,應對市場經濟環境中的銀行架構。黨的領導不僅要體現在機構設置或管理結構上,而更重要的是注重銀行經營效益的發展與增長;銀行上下所有的機構部門應是銀行整體效益的支持部門,而不是形式或口號中的“干擾”部門;必要的職能部門其業務行為應積極促進銀行效益,而非削弱或沖擊這種效益而浪費時間、精力和資源;過多的形式主義有時卻無形影響了銀行業績與效益的實現,使業務拓展與產品開發被沖淡,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思想或現象,在當今市場經濟架構中的影響甚至“破壞”性,值得反思與重視。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不僅給予人們身體健康上的沖擊傷害,更使人們頭腦清醒地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銀行體系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并非簡單的社會影響沖擊,而將嚴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或金融穩定。非典雖屬衛生、健康領域,但對經濟實質或經濟心理卻已經形成影響,值得金融或銀行界警惕!
3、 金融服務的對比低效應重視——面對加入世貿組織承諾與進程的加快,我國銀行體系結構上的差異已經更加明顯的顯露出來。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除體制、機制上短期難以改變的差異外,當前最直接的較量與競爭差異則突出在效率結果上,其中包括(1)金融服務效率的不同。銀行服務層面所產生的客戶收益有不同,國內傾向于外資銀行的局面和心理已經顯現。在當前國際、國內對比中,外資銀行占有服務觀念與效率的絕對優勢。(2)銀行服務產品與手段的不同。中外資銀行盈利及資產收益有差異,尤其是國內銀行忽視成本效率,只注重開發、投入,忽視支出代價,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有資產與國有資產的義務與責任的巨大差異,帶來了不同結果與效率;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現較明顯的差異態度與收效,其中資產所屬權是一個重要因素,進而呈現效率的差異結果,自有資產和國有資產產生的責任觀念導致效率差異的明顯區別,值得重視與研究。(3)管理體制與考核機制的不同。國際大銀行的管理體制與效率收益直接緊密聯系在一起,管理層的責任意識與制度,有監督、有檢查,而我國銀行管理中則注重權力的使用,缺少制約或考核權力效益、效率的機制與規則,進而多流于形式的無效浪費,空頭或空話連續低效,一些領導或經理人,低效或脫離業務的工作態度、行為以及方式,無形中影響或干擾著業務進展與成果。我國3年多的金融改革,特別是國有銀行改革“有聲無動”,使國有銀行的實力或效益已經制約了自身乃至金融領域的改革進展,成為我國銀行拓展業務、發展客戶與國外同行競爭的不利因素;而我國股份制銀行相對體制機制上公平、透明和靈活,已經加大與國有銀行市場、客戶與資源的競爭;相比較國有商業銀行政府色彩的難以擺脫,官僚與形式主義的嚴重存在,金融效益的弱化已經對其市場份額、經營優勢以及員工素質形成挑戰。商業銀行經營理念、業務品種以及政策、策略靈活性不僅是銀行發展方向的體現,更是銀行效率的依托。
從非典對經濟的影響看,目前難以確定,但決不可以掉以輕心。而非典對金融的影響更難有直接沖擊,但值得思考與改進的借鑒卻很多,時間不等人,時間不饒人。非典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處世方法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樣也可以并值得深思我國金融業的理念、制度以及效率問題的轉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