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軒
編者按: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島:用文化培育名企方隊》對"青島現象"的本質作了深刻揭示,即青島之所以名企林立、名牌群生,關鍵在于狠抓了先進文化的建設,給企業的健康成長和蓬勃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優質文化的水份、土壤、陽光和養料,為企業的做強做大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氣候與氛圍。青島的經驗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鑒。
青島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891年開始建置。1949年6月2日解放。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青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已形成以外貿港口、輕紡工業、海洋科研、風景旅游等為特色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島先后被國家列為經濟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城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現轄七區五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10.49萬人。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人口237.6萬人。
我市的企業文化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為目標,把企業文化建設擺在發展市場經濟、加強企業管理的重要位置,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名牌戰略和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實施,堅持"三引導、三結合"的做法,經歷了自發借鑒、學習普及和深化提升三個階段,培育出了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即發等全國馳名商標為龍頭的一批名牌企業和名牌企業家,實現了企業兩個文明建設的同步協調發展,帶動和促進了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為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推進我市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工作是非的標準,注重加強宏觀指導與服務,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理論指導。針對企業文化建設不同階段存在的傾向性問題,先后組織編發了《精神動力之源》、《企業文化簡明知識》、《企業文化探索》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書籍,加強理論引導,幫助企業掃清了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思想障礙。二是開展咨詢引導。我市于2000年成立了由有關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的市企業文化建設咨詢指導組,加強咨詢引導,積極幫助企業探索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經常深入到企業進行了現場咨詢服務。近幾年來相繼提煉推出了青島啤酒集團"釀造美好人生"、青島熱電"暖到家"、青島嶗山商貿中心"利客來"、航務二公司"澆注明天"、青島電業局"亮出精彩"、海潤自來水集團"潤萬家"等一批服務品牌。三是注重典型示范。在典型的總結推廣上,我們重點抓了先進典型的培育和典型經驗的宣傳推廣兩個環節,加強典型引導,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尤其是在2002年4月,我們抓住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我市召開的有力時機,協調市主要新聞媒體和中央、省的一些媒體,對海爾等7個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在全市乃至全國企業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為我市企業文化建設營造了濃厚輿論氛圍。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統帥",是企業行動的"思想指南"。搞企業文化,必須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體素質來進行。要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效性,就必須與全市的經濟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與強化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發展結合起來,與推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結合起來,綜合發揮各個方面的優勢,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一是堅持與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突出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性。我們始終引導企業強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堅持不懈地把推進企業文化建設與我市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如我市在實施名牌戰略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企業文化建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共培育出了100種市級以上名牌產品,其中山東名牌73種。海爾、青啤、雙星、海信、澳柯瑪、即發先后評為全國馳名商標。在首屆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評選的57種"中國名牌"產品中,青島有8種。這些名牌產品及其生產企業不僅成為各行業的排頭兵,而且對我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企業文化與我市名牌戰略和經濟國際化戰略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全社會的名牌意識、質量意識和創造名牌的信心和緊迫感。二是堅持與強化企業管理相結合,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效性。在具體工作中,我們采取引導企業發動職工提煉管理理念以夯實企業管理基礎、借鑒世界先進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以推進企業制度創新、與深化名牌戰略相結合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等措施,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內部凝聚力,激發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首屆全國質量管理獎評選中,全國僅評上了5家企業,而我市海爾、海信、港務局三家企業榜上有名,占了60%。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市企業管理的整體水平。三是堅持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創新相結合,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群眾性。近年來,我們圍繞中央、省、市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整體部署,積極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導向作用,相繼組織開展了"四愛四樹"、"四職教育"、"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振興企業、迎接新世紀"等主題教育活動。我們還立足于窗口服務行業的特點,連續多年開展了"創服務名牌、樹青島形象"活動,創出了海爾集團"真誠到永遠"、交運集團"情滿旅途"、公用事業"98111"服務熱線、青島鐵路分局"海之情"列車,以及"海濱小金"、"公交張鋒"等市級服務名牌,有力地推動了服務行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從去年開始,為引導我市企業進一步深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我們又在全市企業中部署開展了"重發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創建學習型企業"的"五重一創"活動,明確提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進一步擴大了企業文化建設的覆蓋面,初步形成了企業文化建設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和良好格局。通過企業文化的創建,目前全市一個創建機關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的熱潮,正在全市各行各業蓬勃興起。
近年來,我市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們將在全面總結我市企業文化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抓住目前全市廣大企業正在掀起的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落實省委工作會議精神和為實現市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各項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新高潮的有利契機,以創建學習型城市為動力,以開展"五重一創"活動為載體,引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提升企業文化力和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
為推進全市企業文化的提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好工作。
一是繼續引導企業經營管理層始終高度重視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文化首先是企業家的文化,或者說是企業經營群體的文化。從我市情況看,一些大企業的經營者包括青島發電廠的領導層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是非常到位的。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還有相當一批經營者對企業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或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經營發展的先進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與國際管理規則接軌的必然選擇。深化我市企業改革和發展,不僅需要資金、技術投入的支持力,更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力。因此,我們要繼續健全和完善全市企業文化建設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分類指導,開展優秀企業文化的高層論壇,不斷提高對企業文化建設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為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全面推進我市企業文化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是把深化企業文化建設與發展品牌經濟緊密結合起來。2002年7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世成同志在全市黨員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品牌經濟發展。品牌企業是青島的脊梁,它們不僅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還影響著青島的未來,要幫助、支持、愛護它們,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推動其加快發展。要致力于創品牌產品,培育品牌產業,抓好品牌企業"。因此,我們感到要深化提升我市的企業文化建設水平,就必須與實施品牌戰略結合起來,通過深化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出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提升企業形象,進而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應對入世挑戰,推動我市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三是把深化企業文化建設與創建學習型企業結合起來。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人人追求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健康的、富有生機活力的企業,應該是一個善于不斷創新的學習型組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認為"未來唯一的競爭優勢是比你的對手具有學習得更快的能力。"為此,我們認為新世紀的企業文化建設,應該在改造傳統企業、促進企業轉型和培養新型人才上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和作用。要把創建學習型企業,作為深化提升企業文化的新目標、新追求、新途徑。要以盡快的速度引入學習型企業文化提倡的學習力文化、快樂工作文化、創新文化、反思文化、共享文化、速度文化等六大企業文化理念,進一步提升企業文化管理理念,重新審視修訂完善企業文化體系,更好地發揮企業文化在提升職工素質、轉變職工觀念、促進企業發展中的作用,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四是把深化企業文化建設與提高員工參與水平結合起來。一個企業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需要廣大員工的認同,關鍵還需要廣大員工的共同參與和實踐。企業文化建設要求員工對企業文化的參與既要體現在提煉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形象活動的過程中,更要滲透于員工的崗位責任和本職工作中。而這個"參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組織活動,"參與"的核心是形成全體員工的價值共識,并用實際行動自覺遵守、履行、實踐這個價值共識,使精神內核與外在表現相一致;參與過程也不是自發的。企業應該根據各自實際,精心設計載體,創造條件讓職工主動參與進來。具體來說,職工的"參與"要提倡自覺性、重視全員性、堅持連續性、增強滲透性,為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創造同一性的時空條件,引導廣大員工從"自在"到"自為",以實際行動共創優秀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