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在不僅是一個好單位難找,一個好上司就更難求。尤其是剛剛走馬上任、充滿對事業成功的憧憬和期待的中層管理者,如何處理好與上司的關系尤為重要。特別是遇到一些很難相處的上司和一些棘手的問題,如何應對是對中層管理者處事本領和適應、應變能力的考驗。通常在與上司相處中主要有以下五道難題。
遇到比自己能力弱的上司,怕"功高蓋主"
一般說來上司比他的下級是要強一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才的考核不可能像天平稱物那樣準確,再加上現行的人事任用制度還存在種種弊端,有的人是憑機遇走上領導崗位的。遇到比自己能力弱的上司,中層管理者最擔心"功高蓋主"。這里有個擺正個人與上級的位置問題。一是如果遇到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上級,首先要調整好自己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正視事實,心悅誠服的按組織原則辦事,下級服從上級。二是尊重上司,揚長避短,不要求全責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要看到上司的長處,千萬不要抬高自己,貶低對方,而要揚己之長補上級之短,發揮上級的長處,以促進自己的工作。三是要當好參謀。一般說來,上級需要下級對本職工作盡心盡職,圓滿地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多想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當好領導的參謀與助手。四是要大智若愚。自古就有"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之說,意思就是人的才華不可太外露,深知韜光養晦之道。這樣可以免招一些人的嫉妒而影響事業的發展。
遇到上司決策有誤,怕曲解意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上司是人,不是神,在決策中難免有失誤的地方,有些人專門討上司喜歡,迎合上司需要,把自己當"收發室"、"傳話筒",這樣的工作最省心,一不用動腦筋,上面怎么說,就怎么做;二不用擔風險,一旦有問題,責任不在自己;三還能博得一些上司信任和喜歡。誠然,人一旦當了領導,自尊心就會隨之增強,敏感度也會提高,脾氣也會大起來。如果不迎合上司,反讓上司改變,部屬往往會自掘"死亡陷阱"。因為上司最不能忍受的是下屬要改變他的決定,似乎認為是給他難堪。
每當遇到這種事情,下屬如果不重視方式方法,直來直去,那就會事與愿違,很容易頂撞或觸犯上司。如何"讓上司改變"而不是"改變上司",又不要讓上司覺得不尊重他,這里有一個方法問題。發現上司的決定有所偏差,不要急于表態,在仔細研究后,用事實和資料來引起上司的反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他自己發現失誤,自動調整,改變原來的決定。另外也可以與有關同仁交換意見,不但可以聽聽別人的觀點,而且能夠評估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爭取獲得同仁的支持,以免自己設法讓上司改變之后,引起同仁的不滿。上司要改變前,多半會和其它同仁商量,如果能和有關同仁形成共識,這樣就有助于上司決定的改變。
遇到領導班子不團結,怕排斥己見
在不少單位,中層管理者所面對的直接上司,除了極少數例外,多數是一個上司,因此對自己主管領導比較熟悉,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比較親近。然而,在一個領導班子里,由于每個人在思想、認識、閱歷、性格和教育等方面的差異,與人共事,難免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和矛盾。因此,當班子不團結時,中層管理者最怕參與"窩里斗",以人劃線,把大好的時光不是用來琢磨事,而是用來琢磨人。要防止參與"窩里斗",一是要因事取人,不要因人論事。對待上級不要以人劃線,要出于公心,對事不對人。凡是不分青紅皂白,以個人的好惡親一部分人、疏遠一部分人,沒有不摔跤的。二是要促進團結,不要參與"內耗"。做到:要顧大局識大體,說話辦事一定要實事求是;要襟懷寬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說無根據的話,不辦無規矩的事;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不可聽風是雨、人云亦云、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更不能見風使舵,巴結權勢;要誠信待人,對上司遠近、親疏要適度。古人云:"遠為蔽,近為蔽;好為蔽,惡為蔽。"這說明與上司交往,距離太近、太遠、感情太好、太差都會影響彼此間的認知。所以不要對上司"過分",也不要"不及",而應該使自己與上司關系保持在一個有利于工作適當的限度內。
遇到領導與群眾意見不一致,怕兩頭受氣
我們目前的體制是自上而下的單向隸屬關系,在這種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中,等級森嚴,秩序分明,上下級之間有時不是對事實進行綜合與分析的雙向、合理運行關系,而是下級完全隸屬于上級,一切聽命于上司。中層管理者處在承上啟下、溝通上下的位置,既要對領導負責,也要對群眾負責。遇到領導與群眾意見不一致發生分歧時,中層管理者處得不好會"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要么得罪上司,要么得罪下屬。遇到這種情況,對待上司首先是尊重而不盲從,下級服從上級,這是組織原則。如果上司違背群眾的正確意愿,甚至有違法亂紀的行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從,更不能為虎作倀。其次,支持而不拆臺,要注意與上司多溝通信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由于利益的調整,注意群眾的情緒,做好群眾的工作,對上司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多換位思考。再次,主動而不越權。領導者都有自己一定的職權范圍,超出這個范圍去行使權力,很容易影響上下級關系。作為中層管理者,既會領會上級意圖,又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開展工作。對上司不正確的決定,要善于策略地主動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見,幫助上司做出正確的決定,千萬不能在下級面前貶低上司,把矛盾上交或者越權去改變上司的主張。
遇到對自己不信任的上司,怕嫉賢妒能
上下級之間應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一般說來,上司需要中層管理者能獨擋一面,不給他找"麻煩",多一些政績。而下級則希望上級對自己的工作加以重視,在成就上給予肯定,在待遇上合理分配。對中層管理者傷害最大的是上司對自己的不信任,處事不公,嫉妒才能,"武大郎"開店,惟恐下屬超過自己,盡管這種情況是少數,但在不少單位都存在一些。處理好與上司關系并非容易,往往弄不好陷入了復雜的人事紛爭中。對于很難相處的上司:一是要自重自信。要懂得我們不是為某個上司工作,而是為黨和人民工作,是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與上司相處要實事求是,以誠相待,既不能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也不能為了討好上級,奴顏媚骨,吹牛拍馬。二是要學會寬容。當上司給你穿"小鞋"排斥你時,甚至安排不太重要的管理崗位,你要懂得有作為才有地位,以自己的真知灼見、真才實學、以實績取得上司的信任。三是以德報怨,不爭高低。《荀子》曰:"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在非原則問題上要忍辱負重、委曲求全。這絲毫不意味著自己的軟弱無能,恰恰相反,這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成熟和在事業上的立志高遠。如果怨怨相報,產生"心理屏障",其結果是兩敗俱傷。
人人都期望有完美的上司:做事大膽果斷,聰明睿智開拓型的上司;謹慎穩重,善解人意穩妥型的上司;推功攬過,剛柔并舉隨和型的上司……但完美的上司是永遠不會有的。當你與頂頭上司意見不合時,不要馬上產生離開的想法,因為無論走到哪兒你都不會找到讓你處處都滿意的上司,只有你了解了上司的特點,處理好關系,做一個讓上司滿意的部下,同時,多體貼你的下屬的苦衷,這才是最好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