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萍 巨拴科
我國正在提倡建立信用經濟。美國出現的信用危機,不僅為我國政府政策制定者敲響了警鐘,而且也使得我們陜西省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建立西部經濟強省的過程中,信用體系的信用制度如何建立和實現的問題。陜西經濟運行中,信用領域存在的問題
陜西省幾乎每年都大規模舉行“招商引資”活動,舉辦各種各樣的“洽談會”、“貿促會”。但是,“雷聲大、雨點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誰都清楚,這與缺乏誠信、信用制度建設滯后、社會誠信失范不無關系。它不僅影響了陜西企業的形象,影響了整個陜西省的投資大環境,也影響了經濟有效運行和該省建立“西部經濟強省”的步伐。
究其表現主要有三:
一、誠信這一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石尚未完全確立。信用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而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則是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石。社會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陜西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盡管各級政府出臺了一些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制度。但是,這些制度的供給還遠遠不足,充其量也只是為該省信用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個制度性的框架,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還兒乎是空白。例如,企業、個人信用檔案的信息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的評估機構還寥寥無幾,缺乏一個被社會認可的、有權威的評估機構;信用信息和評估信息還無從獲得;為個人服務的抵押、擔保的中介組織還未建立;為高新技術催化和發展服務的風險投資體系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可以說,迄今為止,陜西省的社會信用體系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各地信用狀況堪憂,信用秩序混亂,還遠不能適應陜西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還不明顯。從社會信用體系的組織構建來看,一個有效的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包括政府信用、銀行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四個層次的構建。從政府信用來看,陜西還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單純依靠企業和個人來建立社會的信用體系,還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政府在全社會信用體系中所應起的作用,主要由兩個方面體現:一是加強信用的經濟立法和實施工作。對實施欺騙、欺詐,欠賬不還,不講商業信譽者,要讓他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正式制度”上建立約束人們不誠信行為的機制,從而遏制欺詐和不誠信行為。而陜西信用狀況不佳,最突出的表現是有效的政策供給顯得不足。二是建立社會信用評估體系、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進行評價,從而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歷史檔案。從陜西各地區的現實看,對企業和個人信用評估的工作,主要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做,沒有一個統一的評估標準。信用數據的市場開放度低,缺乏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正常獲取和檢索途徑,企業信用等級的建設幾乎是空白。
除此而外,從信用體系的內容來看,一個有效的社會信用體系應包括的內容主要是:信用數據的開放和信用評估行業的發展;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執法,信用的規范和失信懲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監督和管理,以及信用管理民間機構的建立;信用管理教育和研究的發展等等。政府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可以而且必須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建立和完善一些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信用制度,扶持信用中介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這些,還都需要有政府的決策和制度安排,而陜西省政府在這一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還不明顯。
三、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對失信的懲罰機制還沒有形成。信用是一種有條件的信任。因此,誠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社會各主體的信任和誠實的理念,是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道德規范來維系的。這首先要求人人講信用,處處有誠信,使講誠信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基本公德,全社會都要樹立誠信意識和觀念。當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不誠信”,究其原因是全社會的信用意識缺乏,沒有牢牢樹立依法經營、以誠經商的觀念。陜西要大發展,經濟要起飛,誠信當為先。但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某些經濟主體誠信意識差,社會對失信行為又懲罰不嚴,失信成本低、收益高,失信行為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缺乏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造成社會誠信問題隨處可見,嚴重影響經濟的有效
運行。對當前陜西省誠信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全社會的誠信道德教育。在現代漢語中,人們已經廣泛使用“誠信”這一概念。現代人對“誠信”一詞的使用,已經不再基于“誠”超越層面的本體論意義,而是從規范層面取其“誠實守信”的基本意義。但是,細細推敲,“誠”與“信”的規范意義仍然有著不同的含義。“誠”更多地是指“內心”,而“信”則更多地指“外信”;“誠”更多地是對行為主體的單向要求,而“信”則更多地是對社會群體提出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更多地是對經濟主體的道德描述,而“信”則是對經濟主體的行為描述。要建設信用陜西,加強全社會的誠信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要通過宣傳、教育,強化全民誠信意識和信用觀念。在當前,結合美國出現安然、世通公司等事件進行宣傳和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全社會信用體系。陜西省建立誠信社會、信用經濟,在當前一定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如陜西省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商業性的信用信息網站,由政府牽頭,組織工商、銀行、稅務、質檢等部門,將企業、個人信用具體化、數字化。這樣,企業的信用良莠可以一目了然,商家可按信用等級而歸類。國內外的實踐告訴我們,“誠信”并不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相反,一個市場主體的信用度,完全可以在一個人們共同遵循的交易行為準則的制約下,實現一定程度的規范化、類型化、等級化。一個地區信用體系的建立,完全可以對本地區的資源的優化配置起積極作用,對經濟的有效運行起促進作用,而信用體系的建立,一定要走信息化之路。
三、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完善政府的信用監督和管理體系。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完善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監督和管理,是一個社會有效率的信用體系的主要內容。建立信用體系必須立法先行,以法律加以規范。立法的目的是創造一個信用開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環境。立法包括多方面,如銀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銀行信用方面的立法,規范商業信用和消費者信用行為的立法,規范商業授信行為的立法,規范信用中介服務行業行為的立法等等。除此之外,政府還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嚴格的信用監督、獎懲機制,扶植并監督信用行業的規范發展,對與信用活動有關的專業服務領域的機構人員也必須加強監督管理。除此而外,隨著信用事業的擴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在擴大。因此,現代經濟必然是一個信用經濟。沒有法制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失敗的社會。陜西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各種法律、制度和體系的建立、完善,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四、重在建立企業信用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通常是由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組成的。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企業信用被視為經濟運行的基礎和基石,也是企業的商業生命和立業之本。從目前國內外出現的信用危機看,大量的是針對企業而言的,如美國的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我國的銀廣夏、麥科特事件等。因此,構建企業信用應從兩個方面著手。就企業本身來說,企業內部應設立專門進行內部信用管理的部門、機構和人員,形成有效的企業內部信用管理體系。從企業的外部環境來說,應掃除各種企業市場準入的障礙,允許企業自主進入金融市場,自主選擇信用形式;實施鼓勵企業到市場上進行直接信用活動的政策,引導和促進企業利用商業信用解決短期融資問題;推動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充分發揮利率機制,理順企業信用中的風險與:墳益關系,創造良好的企業外部信用環境。并重點宣傳、促使全社會信用意識的形成,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在社會信用體系的構架中,顯然,企業信用是社會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信用層次和表現形式。因此,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重點在企業。在這方面,陜西有關部門應特別有所重視。
五、大力發展各種中介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中,還要重視通過大力發展各種中介組織來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包括信用評價體系、信用擔保體系、信用服務體系,又要積極促進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信用信息市場化是建設信用體系的必由之路。在建立陜西省信用服務行業的過程中,也應適時成立信用評估和信用信息管理業協會,規劃從業標準以及行業的各種規章制度,開展信用管理與信用評估方法研究,提出立法建議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有關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協調行業與政府各方面的關系,促使信用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
歷史經濟告訴我們,在建立西部經濟強省的過程中,不僅仍然需要大力發展商品貨幣關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重要的是在建立陜西經濟發展的模式和程序上,要重視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如果我們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沒有充分注意和深刻領會整個陜西省信用發展的現狀和社會誠信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會誠信的缺失,那就會大大削弱和制約陜西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步伐。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省科技廳政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