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梅
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四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首批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科技工業園區網絡。2001年末,經西安市科委認證的高新技術企業,有95%集中在高新區。據統計,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2001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58.2億元,是1993年的30倍,完成工業總產值252.6億元,是1993年的36.4倍;累計完成技工貿總收入1250億元,年平均增長67.35%,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55億元,年平均增長69.4%。2001年完成GDPl04.57億元,拉動西安經濟增長4.53個百分點。目前,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共有科技企業4100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000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001年技工貿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2家,過億元的企業61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96家,過千萬元的企業267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產品25個,過五千萬元的產品60多個,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呈現蓬勃生機。西安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西安最強勁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二、銀行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做法及成效
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信貸資金及時介入,有力地促進了西安市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西安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據初步統計,1999年以來,西安地區工行、農行等八家金融機構向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發放貸款245.29億元,貸款年均增長36%。去年6月末,8家金融機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107.52億元,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7.5%;去年前6個月新增科技貸款58.06億元,占去年新增貸款的50%。其中,交行、招行等四家中小金融機構以中小高科技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2001年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增長68.28%,去年上半年貸款增長28.3%。銀行信貸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有效地培育和支持了一批高成長科技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加強市場調查研究,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投入。高新技術產業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西安市各金融機構通過對高新產業的市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尋求風險最低、收益最大的信貸切入點,支持高新產業的發展。一是深入分析市場,力求找準貸款切入點。通過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調查,銀行把企業的研發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發展前景作為對高新技術企業信貸介入的審查重點,有選擇地發放科技開發貸款。如西安通視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一個資產只有幾萬元的西安交大校內實驗室,但因聚集著——些國內VBI(模擬電視網實施廣播寬帶數字通訊系統工程)技術的高精尖人才,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其新產品投入市場就得到了認可,市場占有率迅速達到75%,但由于資金匱乏,生產規模仍停留在作坊式小批量生產,工行瞅準時機,果斷介入,發放項目貸款3500萬元及流動資金配套貸款累計9233萬元,使企業資產和利潤由1997年的1700萬元和380萬元發展到目前的1.5億元和1648萬元,實現了銀企雙贏。二是扶持重點科技企業迅速實現規模擴張。近年來,各行對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及產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均給予大力支持,重點支持了西安大唐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交大科技園、西安開米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通視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市確定的重點科技項目、重點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三是促進國有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7107廠是國家某軍用物資重點研制和批量生產的大型軍工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高。2001年交行發放貸款2000萬元,用于企業生產線技術改造。由于生產線改造順利,當年該廠實現銷售收入7200萬元,利潤總額200萬元。
(二)積極促進企業轉型,不斷提高企業科技含量。近年來,銀行利用聯系面廣、信息多等優勢,幫助企業轉型,不斷促使企業經營、管理上臺階。如西安交大博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時,是IT行業中從事系統集成的民營企業,當時企業產品還有一定的市場,但隨著該技術的成熟,眾多企業也掌握了這方面的技術,市場競爭力削弱,公司利潤下降,工行及時與企業溝通,建議企業采取“資本+管理+核心產品”運作模式,促使企業內引外聯,增資擴股,引進交大產業集團的資金和自然人的研究成果,研發了有自主版權的ERP軟件產品,并及時發放科技貸款400萬元,累計發放配套流動資金貸款2750萬元,促進企業及的轉型。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國內與托普軟件齊名的軟件開發商,2002年度通過軟件行業最高級別CMM評審。
(三)運用先進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招商銀行靈活運用“網上企業銀行”等多種金融工具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結算、匯兌、轉賬和財務管理等多種金融服務,加速了企業資金流轉速度,節約了人力成本。建行對一些大型高新技術企業推行差別化服務,對資金結算量大、距離較遠的企業通過電話或上門服務,對企業提出的保證業務、國際業務、網上銀行、個人信貸等業務品種方面的需求及時給以滿足,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農行針對信貸權限集中、審批環節增加的狀況,向高新技術企業開通“綠色通道”,對于社會形象好、發展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報上級行為公開授信,在公開授信額內的貸款發放由經辦支行自主審批,還采取增開審貸會、提供限時服務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各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提高服務質量,有力地支持了高新產業的發展。
三、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1、企業自身發展水平的局限和信用問題,是其貸款難的根本癥結所在”企業的實力和信用是銀行信貸中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小型科技企業在創業階段,普遍規模偏小,資本金不足,自我積累能力有限,資產實力較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銀行貸款風險較大。一些高新技術企業雖然實力雄厚,但經營管理行為不規范,銀行無法對貸款用途進行監督。企業的透明度較差,特別是一些民營高科技企業,財務狀況記錄、企業報表等有關信息嚴重失真,銀行貸款的潛在風險很大。一些企業不守信用,有的故意逃廢銀行債務,有的鉆法律政策的空子,利用銀行之間的競爭,多頭開戶,多頭貸款,多頭結算,逃避主辦銀行的信貸監督,給收貸收息造成困難等等,這些都是導致銀行不愿向企業貸款的原因。
2、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夠完善。一是缺乏權威的中介評估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含量無法準確界定。高新技術企業多涉及高、精、尖、新技術領域,經濟與技術參數復雜,特別是基因生物工程等較為抽象,由于缺乏專業評估機構,銀行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含量、資信狀況、前景等無法準確認定,在支持過程中要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要么就錯失良機;二是高新技術企業融資中面臨著抵押難、擔保難的困窘。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初期一般都規模小、家底少,自有不動產及土地使用權有限,缺乏有效抵押物又難以找到合適的第三者為其提供擔保。目前西安雖然已成立重誠、恒信等五家專業擔保公司,但這些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擔保時要求反擔保的條件十分苛刻,對于那些急需貸款擔保的企業來講,很難獲得擔保;三是企業、個人信用資料缺失,一些企業和法人代表無信用記錄,這也抑制了銀行貸款的投放積極性。
3、現行的銀行信貸管理及經營理念,制約了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當前,在各行“減員增效”的環境下,銀行從人力成本方面考慮,不愿投入過多的精力對中小科技企業狀況進行深入凋查,而且銀行信貸人員對許多高新技術項目或產品的科技含量難以準確把握,對這些企業的市場前景無法預測,一旦科技貸款中出現的呆帳也沒有特殊優惠政策,再加上銀行信貸人員尚未從“等客上門”的傳統信貸模式中走出來等因素的影響,銀行放貸工作受到限制,企業的發展也受制約。
四、幾點對策建議
在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解決融資難等問題上,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高新企業發展初期特別是研發及中試階段,企業資金不足,政府可通過健全投資機制,如引入風險投資機制,廣泛吸收外部資金,使企業得以發展壯大,為銀行信貸資金的介入創造有利條件。
第二,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其綜合協調與金融服務功能。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企業的聯系和溝通,通過召開高科技術企業項目推介會、銀企座談會等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各行各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方面的信息,幫助金融機構選擇客戶。
第三,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一是樹立信貸營銷理念,在提高管理風險能力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培育客戶,找準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介入點,壯大自己穩定的客戶群;二是積極探索建立一種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信貸管理模式,建立貼近市場、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三是不斷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增強判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含量的能力,真正實現高風險、高收益的經營目標;四是各行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金融創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建立新型的銀企關系。
第四,拓寬籌融資渠道,彌補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資金不足。一是通過建立產業投資基金,開辟產業升級的資金渠道,有效緩解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股份制改造,力爭在主板市場和美國、香港的二板市場上市;三是鼓勵資信狀況較好、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推行商業承兌匯票業務,以擴大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四是充分發揮我市作為內陸開放城市的優勢,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投資者來我市創辦高新技術企業,以促進西安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營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