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華 秦 陽
陜西府谷縣,以她擁有世界級大煤田而名聞遐爾。
縣境內有兩條運煤專線:一條是神朔鐵路干線,由國家特大型煤炭運銷集團神華集團經營;一條是公路大動脈,從煤城大柳塔出發的一輛接一輛的運煤車隊,綿延一百多公里,穿越陜晉黃河大橋,將地下黑色寶藏源源運往祖國各地,大煤田的車隊十分壯觀。
出府谷城向西行5公里,便是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它是府谷國企中為數不多的佼佼者。
2000年以來,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府焦)就已連續3年進入榆林市“百強企業”行列。企業由虧損到扭虧為盈,實現產值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稅利由零到實現100多萬元,這是以董事長兼總經理靳宏寬帶領府焦全體員工開拓進取、奮力拼搏的結晶,它凝聚了多少辛勞和汗水。
改革吹勁了焦爐的火
府谷縣焦化有限公司前身是府谷縣焦化廠。1978年建成投產,當時是府谷縣的重點企業,曾為府谷經濟發展做出過貢獻。但由于機制及市場變化原因,從上世紀70年代起到S0年代末,公司步履維艱,經濟效益一年不如一年,縣財政連年補虧。到1994年卻因技改的概算、投資資金不到位而形成了“半拉子"22程,致使工廠停產,工人放似。在關鍵時刻,縣里召開了針對焦化廠的緊急對策會,危難之際縣政府決定任命靳宏寬同志擔任府谷焦化廠的新任廠長。
面對沉睡的焦爐;面對每月只靠30元生活費度日的困難職工;面對技改資金250萬元的缺口,這個年輕的黃河漢子沒有退卻,沒有氣餒。他經過深思熟慮,召開了廠領導班子會議,集思廣益,決定先啟動1#焦爐生產。但當時廠里一分錢都沒有,他就和廠班子成員一起四處奔走,東挪西借,湊了20多萬元的啟動資金。有了資金,沒有技術不行,他又多方打聽尋找技術人才,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他的誠懇,感動了那些本來不愿返廠的技術工人,終于使少爐順利投產。打開了局面,穩定了人心,使焦化廠得以運轉。
1#爐的啟動,雖然給焦化廠的生產帶來了希望,但卻暴露出諸多問題。由于企業長期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基本上還是運用“大鍋飯”那套做法,缺乏競爭和激勵機制,管理滯后,職工觀念陳舊,素質不高,缺乏市場競爭的意識,生產及技改上遺留的問題多,還不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經營融資渠道不暢,有的工程不能按期完工,造成財務費用開支過大,尤其是流動資金嚴重短缺,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無法與同類企業產品競爭。針對這些棘手問題,靳宏寬廠長劉癥下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徹底打破大鍋飯的“鐵工資”、“鐵飯碗”。實行聯產計酬、銷售包干,并進行全員銷售試驗,實行工資掛鉤。通過一系列得力措施,不到半年功夫,產量上去了,成本下降了,利潤增加了,員工臉上也有了笑容。并通過運作,另一座焦爐也順利投產了。當年投產機焦就達到了5萬噸,成為府谷焦化廠歷史最好水平,企業也一舉扭虧為盈,廠長靳宏寬被評為榆林市優秀企業家。
市場風云變幻,企業發展波折起伏。到了1998年,府谷焦化廠卻因觀念落后、機制陳舊、產權不清、市場信息不暢,加上由于當是化肥企業的不景氣和冶金行業市場疲軟,導致焦化廠的主導產品機焦嚴重積壓,最高達到4萬噸,相當于一年的產量,資金周轉極度困難,拖欠職工工資達半年之久,職工編出了順口溜“焦炭堆成兩座山,焦油流到小河川”。產品單一毫無競爭能力,府焦又一次走人了低谷,陷入困境。面對嚴峻形勢,廠領導班子組織全廠職工認真學習省委、省政府的《兩個決定》精神,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大家一致認為,府焦照此發展下去,只有死路一條。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而且越快越好。于是,在縣體改委的具體指導下,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造。職工人均出資4000元作為個人人股,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業,職工變成了股東,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原廠長靳宏寬同志以98%的得票率榮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并吸收了一批懂管理、會經營、勇于創新的同志進入經營班子,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為府焦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府焦公司二次創業又艱難的起步了。管理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個企業經營的好壞,效益的升降,與其管理水平高低息息相關。管理出真知,管理出效益。在管理的基礎上創新是企業發展不竭的動力。府谷焦化有限公司在完成改制后,雖然形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但一個企業要快速發展,僅靠體制是不會有保障的。還必須在新體制下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必須在企業的管理上加快創新步伐。
針對舊體制下形成的諸多弊端,公司推出了新舉措,對舊的機構設置、用人、用工、分配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重組改革。精干、強化了主生產線,撤銷了汽車隊和總務科,成立了后勤服務公司,形成生產、技術、財務、供應、銷售、廠辦等S個職能科室。把那些服務于生活和個別服務于生產的部門推向社會,實行承包經營制,這樣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又妥善安置了部分富余勞動力,而且使公司的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使職工的后勤生活得到加強和改善。同時,對多少年來形成的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分配制度進行徹底改革,打破原來的鐵工資,把職工收入與產量、消耗等S項指標捆在一起,實行效益工資,各個車間單獨核算,消耗低,效益好的車間職工,工資最高,甚至超過總經理。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公司實施的這些舉措,使廣大職工看到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希望,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雖然幾個月開不了工資,但廣大職工毫無怨言,公司上下擰成一股繩,群策群力,壓縮不必要的開支,開展節能降耗活動,共渡難關。在公司開展的“立足崗位,獻計獻策”活動中,廣大職工圍繞管理、技術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100多條,大多數被公司、車間采納,收到良好效果。電器車間的職工自覺開展修舊利廢,僅自繞電機一項,四年累計節約開支近10萬多元。
企業要得到長足發展不但要搞活機制和強化管理而且要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幾年來,董事長靳宏寬帶領府焦員工通過滾動發展,自我積累,經濟效益逐步提高,但公司產品質量、價格與同類大企業相比,差距甚遠,于是,靳總帶領技術人員狠抓質量包新、技術創新,大膽改進落后工藝,在技術改造上從長計議,舍得花錢,先后投入90多萬元,購置大小裝載機3臺,從原料進廠到產品裝車,完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徹底改變了建廠20多年來人鏟人推的原始落后面貌。投資30多萬元,改造恢復了停產達8年之久的粗苯、洗煤生產線,結束了多來只焦不化的歷史,使焦化產品的比例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機焦質量上了檔次,產品質量達到國家三級冶金焦標準,有力地促進了產品銷售。同時,公司鼓勵創新,為此特設立創新獎,重獎那些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合理化建議者和有發明創造的職工。在創新獎的激勵下,小改小革不斷涌現,工人、技術人員團結一心,協同攻關,先后自制了裝焦溜篩、皮帶滾筒及破碎機轉子等設備和零部件。依靠老國有企業職工的團隊精神,團結一致改革,終于使企業走出困境,搬走了“焦山”,盤活了資金,使府焦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企業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把握機遇多元化經營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個企業在其經營中應歸避隱藏的風險,把握住機遇,把主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實行多元經營,以利企業更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一個不斷創新,自加壓力的企業,必然是充滿力量和活力的。現在,府谷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經過改制建立起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公司的產品由原來單一的機焦變為焦炭、焦油、粗苯、瀝清等三大系列8個品種,能從容應對市場變化。公司加大產品的銷售和市場培育力度,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幾年來,職工平均收入由1994年的120元,上升到660多元,翻了幾番。2001年,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在煤源緊缺,煤價上漲的情況下,生產機焦45233噸,實現產值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到1051萬元。上繳利稅63萬元。董事長靳宏寬在年終總結時說,我們公司只所以能夠沖出低谷,擺脫困境,最主要的是我們多年來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團隊意識,形成了具有府焦特色的團隊精神;即充滿必勝信念,克服困難,以生產為中心,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精神;忠于企業,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友好團結精神;敢闖敢創,敢于拼搏的創新精神;注重實效,不尚空談的奉獻精神。
效益一天比一天好,員工收入一月比一月多,上交的利稅一年比一年多。可董事長靳宏寬的辦公環境卻沒絲毫改變,仍然在過去的老窖洞辦公。他說:“形勢雖然好多了,但不能掉以輕心,應以企業發展為重”。他把企業的有限資金用于企業技術改造和建造新的廠房設備。以圖企業有更大的發展。他經常告誡部下和員工要保持清醒頭腦。他親自把“自加壓力,不斷創新”的牌子豎立在公司大門口,以激勵員工的斗志。
2002年,府谷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噸機焦平均生產成本為135元,剔除煤價上漲因素25元,比1998年下降了10%,增加效益40萬元。截止11月底,公司共產機焦45321噸,同比增長13.1%,焦油268噸,同比增長[2%,粗苯366噸,同比增長28%,實現產值1028萬元,同比增長12.4%,上繳稅金54萬元,實現利潤5.1萬元,產量產值均屬歷史最高水平。銷售機焦6萬噸,公司所有主副產品均出現了產銷銜接的良好局面,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在董事長、總理理靳宏寬的帶領下,經過全體員工攻堅克難,不斷進取,企業終于走出低谷,邁上良性發展道路。企業被評為榆林市“百強企業”,靳宏寬被評為榆林市優秀企業家等光榮稱號。
府谷縣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在前進!隨著神府大煤田的開發,公司的燦爛前景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