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嬌弱的大三女生小柳,近日痛苦地向心理醫生傾訴,這段時間家里學校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攪得她坐立不安,胡思亂想,讓她總感覺心煩意亂,常有一種莫明的緊張,還伴有失眠、多汗等癥狀。這種情緒驅不走,理不清,越想越煩躁,真“剪不斷,理還亂”的味道,不知中了什么邪?
經過診斷,這位女孩并沒有中什么邪,而是患了焦慮性神經癥,也稱焦慮癥。焦慮癥同抑郁癥一樣,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情緒障礙,正常人群的發生率在2%~5%之間。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明確指出,焦慮癥包括驚恐發作和廣泛性焦慮障礙。
所謂驚恐發作,又稱急性焦慮發作,是以反復發生的心慌、胸悶、氣急、四肢發抖、出汗為主要表現,并常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瀕死恐懼或失控感等痛苦體驗。臨床上,病人首先感覺到的是自己患了“心臟病”,所以會多次到心內科就診,作心電圖檢查,除“竇性心動過速”外,其余指標均顯示正常。
廣泛性焦慮障礙(英文縮寫GAD)的患者通常表現為莫名的緊張不安,擔心身體得病,擔心不幸會降臨,以及不能靜坐、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激惹、肌緊張和睡眠障礙;同時伴有交感神經興奮的軀體癥狀:心悸、出汗、血壓升高等,癥狀一般持續至少6個月。中國心理健康研究所調查顯示:GAD的年患病率為30%(包括共病),終身患病率為4.2%~6.6%。美國哈佛布朗焦慮研究小組的資料表明:不同的GAD發病年齡與其是否為首發或繼發焦慮障礙有關。首發焦慮障礙,GAD的發病年齡可能早在13歲左右;繼發焦慮障礙可能在30歲上下。GAD的平均病程可能為20年,癥狀可長期存在,但不一定持續發作,因為焦慮癥狀常表現為反復無常。
焦慮癥的根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首先是遺傳;第二,童年的某些經歷、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感等因素常會增加焦慮癥的易感度。那些被認為害羞、壓抑、內向、謹小慎微和膽小的孩子,對不熟悉的情景常會產生壓力感,在新的環境中,這些孩子往往要比膽大的人表現得更容易激動(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第三個因素是成人后的某種特定環境觸發了焦慮癥的易感性。
焦慮癥以往多用藥物治療,三環類藥物如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苯乙肼,均被證實有良好的療效。近幾年來,一些新型抗抑郁藥(英文縮寫SSRI)陸續問世,如帕羅西汀(賽樂特)、氟伏沙明(蘭釋)也被證實有良好的療效。由于SSRI類藥物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所以專家們傾向于將SSRI類藥劑列為治療焦慮癥的首選。
而今,臨床上采用藥物加精神心理的綜合治療,已成為趨勢。精神分析治療,可使患者找到童年經歷中的陰影;采用行為治療,則有助于矯正患者的回避行為……因此,現階段治療焦慮癥,選用綜合的方法應是最有效的。
腫瘤穿刺后會“跑”嗎?
近段時間,做皮鞋生意的陳先生就遇到了煩心的事情:他的大腿上長了個腫瘤,不知是良性還是惡性。醫生建議他做穿刺實驗,可聽朋友說穿刺會“打草驚蛇”,引起腫瘤的擴散和轉移,“嚇”得陳先生遲遲不敢接受這一針。
其實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檢查設備的不斷完善和檢查水平的日益提高,腫瘤的診斷已不再困難,而腫瘤穿刺組織學檢查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種診斷方法,它可以確認腫瘤的組織學分類,確保治療方案的安全、有效。腫瘤穿刺通常使用特制的穿刺針,但體表和較淺部位的腫瘤也可用一般的較細針頭穿刺,如甲狀腺、乳腺等部位。對于較深或隱蔽部位的腫瘤,目前廣泛應用超聲引導細針取樣活檢,進行組織學診斷。超聲引導,可避開人體重要血管、臟器,監視穿刺過程。這一技術創傷小,并發癥少,確診率高,對胸腹腫瘤的確診率可達90%。
腫瘤穿刺的優點毋庸置疑,但生活中像陳先生那樣,擔心穿刺引起腫瘤擴散和轉移,而不敢接受檢查的大有人在。從理論上講,對腫瘤的刺激,包括針刺、切割取活組織,以及用力揉搓、擠壓等都可能造成癌細胞的脫落轉移(癌細胞一般通過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直接種植方式轉移),“跑\"到其他器官繼續繁殖生長,形成同樣性質的腫瘤,這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但在正常操作下穿刺不會引起癌細胞的轉移。首先,超聲引導穿刺,可選擇安全的穿刺途徑及穿刺點,穿刺時就能最大限度避開和減少途經組織,如對胰、脾、肺等的直接穿刺。其次,選用的穿刺針具,細而精致,在超聲引導下可準確穿入。此外,穿刺之后醫生都會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所以一般情況下,穿刺不會造成腫瘤轉移。需注意的是,有出血傾向、大量胸腹水、位于肝表面較大的腫瘤、動脈瘤、嗜鉻細胞瘤等病癥應禁忌穿刺。
因此陳先生的疑慮,完全可以打消。如果因恐懼而拖延時間或采取不恰當的治療,腫瘤反倒會 “跑”,那就麻煩了。筆者建議腫瘤患者,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診治,不必過多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