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富裕的歐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理念真是被實踐到了極點。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離婚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怎么可能呢?”這樣的數字曾讓我的思路一度中斷,久久無法修復。起先,我懷疑可能是排版錯誤。
后來一想,一人離婚超過兩次,所以有可能。的確,在我們所處的社會里,“離婚”現象就像丟棄失去糖味的口香糖一般,很少有人大驚小怪。“合則聚,不合則散”、“好聚好散”大家還是朋友嘛,何必彼此為難!
來美國之后,我的腦袋里裝了許多新鮮的婚姻狀況名詞:“原版婚姻”稱為“Original marriage”,“二次婚姻”稱為Second marriage,“三次婚姻”稱為“Third marriage”……以此類推。與此相對應,生活在離婚家庭的孩子們在稱呼上更是辛苦:生父Biological-father、生母Biological-mtoher、養父Step-father、養母Step-mother。孩子與養父(母)前次婚姻所帶來的小孩互稱為Step-brother或Step-sister。
現在美國學校的孩子有1/3甚至1/2是生活在離婚或再婚的家庭。大部分人口統計報告都把離婚家庭的孩子與未婚母親的孩子放在一起計算,并統統包括在單親家庭或只有母親戶的大類之中。1991年的統計表明,在這個大類中,有1/5白人的孩子、1/3拉丁美洲的孩子和1/2美國黑人的孩子是生活在只有母親的家庭中。而近年來母親戶的統計數幾乎是1960年的7倍,是1970年的4倍,大約有1/2的美國兒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曾有一部分時間是在單親家庭中度過的。一些研究結果指出,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來自雙親家庭的孩子容易發生更多的問題。
為了避免和減少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現在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流行一種新式家庭結構:離婚父母和他們的新配偶組成的兩個再婚家庭“合并”在一起,這樣,每個孩子便擁有兩爸兩媽。于是在歐美,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以下場景:在美國波特蘭一所學校的體育館里,凱麗·斯科特坐在露天看臺上,為她參加籃球聯賽的兒子加油助威。坐在她旁邊的一個是羅·馬西,她的前夫(與凱麗有兩個孩子),而另一邊是她的現任丈夫史蒂夫·斯科特,在馬西身邊則是他的女朋友。他們四個人一邊為孩子加油,一邊交談,看起來其樂融融。
對凱麗和馬西這兩家來說,這樣的聚會并不少見。四個成年人還一道觀看了孩子們在學校的戲劇和唱詩班演出。年初,凱麗、她的現任丈夫和前夫還一起參加了小斯科特的家長會。
越來越多的像斯科特這樣的人,和他們的前伴侶建立起協同、友好的關系。他們經常在一起參加孩子的學校典禮、鋼琴獨奏和比賽等。當伯恩斯坦博士的3個繼子在小學和高中上學時,她就建立了這種合作關系,與丈夫的前妻一起參加家長會、觀看孩子們的演出。她說:“這需要雙方極大的相互尊敬和禮貌,而不僅僅是友誼關系。成年人最應做的就是將他個人的事情拋在一邊,一切為孩子著想。”科羅拉多州的離婚和再婚中心的婚姻和家庭臨床醫學家吉恩·麥克布里奇說:“如果父母們不將個人恩怨拋開,孩子就會覺得處在敵對的氣氛中。”
斯科特說,她的丈夫尊重前夫作為孩子父親的角色。“如果孩子帶著問題找他,他會問道:‘你和爸爸談過嗎?’如果史蒂文要教孩子們打棒球,他會讓孩子生父知道。”因為兩邊家庭的事情都很多,所以聯系是至關重要的。父母間聯系做得比還沒離婚時更好。電子郵件和電話留言是聯系“另”一個家庭十分有用的工具。但不管父母和繼父母們是怎樣互相聯系的,只要他們在一起,有禮貌地交談就走向了正確的道路。麥克布里奇說:“研究的結果很清楚,父母間的沖突對孩子極端不利。但當離婚父母和繼父母能湊在一起,說說話,孩子就會覺得很安全,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