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歐盟化妝品規程》76/768/EEC的第7次修訂草案。這次修訂涉及的內容繁多,將會在未來幾年內給歐洲化妝品工業帶來巨大變化。
草案中非常重要的是對化妝品標簽的新要求,包括增加標注化妝品開蓋后的使用期限,以及標注產品可能帶來的“令人不愉快”的作用。
一、關于標注化妝品開蓋后的使用期限
對于保質期超過30個月的產品,產品的花盒和小包裝上必須標注開蓋后使用期限。在確定這個期限時,生產商應該只從安全的角度考慮,而不應考慮其他技術因素。
這種標志由導語和時間期限組成:P.A.O.XX年(或月)。(P.A.O.是Period After Opening的縮略語,意為開蓋后使用期限。)如果不使用P.A.O.作為導語,作為替代,化妝品行業應該設計并提交一個特殊的圖形標志。
這項法規計劃從2005年3月11日開始實施,對當地產品和進口產品一視同仁。但是已經上市的產品不受此時間限制,仍舊可以自由銷售。
我們知道,現在在歐洲(美國、日本、澳洲情況類似),如果化妝品的保質期超過30個月,是沒有必要標注保質期、或者限期使用日期的。這項法規的出臺給化妝品行業帶來很多頭疼的問題。
首先業界應該在2003年12月11日以前設計并提交一個特殊的圖形標志,如同我們現在經??吹降目苫厥绽脴酥?、危險品標志、環保標志等等。簡單明了,使消費者理解它的含義是開蓋后使用期限。可是要設計這樣一個圖形標志,并且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得到全部成員國管理者的認可、得到全部生產企業的認可,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為產品確定開蓋后的使用期限同樣非常困難,因為開蓋以后的使用期限,很多時候是由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決定的: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二次污染時帶入的細菌量、保存溫度……這些條件千差萬別。
最后,行業還擔心出口產品會在國外遇到麻煩。歐洲的產品在全球有廣闊的市場,在一些國家(如中國),歐洲產品被強制加上生產日期或限期使用日期,這樣包裝上會出現2個日期:生產日期/限期使用日期;開蓋后使用期限P.A.O.。消費者很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搞不清楚這些期限之間的關系。
二、關于標識產品可能帶來的“令人不愉快”的作用
這項要求的出發點是基于擴大消費者的知情權,使消費者可以對產品有更加全面、透徹的了解。但是對于怎樣標識“令人不愉快”的作用,行業內還沒有達成統一,首先是哪些類型的“令人不愉快”的作用需要標記?其次是這種“不愉快”到了何種程度才需要標記?要不要以及怎樣標記“不愉快”的程度?最后的問題是能不能用這種 “令人不愉快”的作用取代過去對醫療副作用的標識,比如染發膏上的警示語以后能不能用“令人不愉快”的作用的形式表示出來?
歐盟建議以上信息應該以便于公眾取得和辨認的方式表示出來,包括使用“電子方式”。這項法規計劃在2004年9月11日開始實施。
三、對中國法規有影響嗎?
中國衛生部1999年發布的《化妝品衛生規范》曾經等效采用了《歐盟化妝品規程》,在現有的2002年版《化妝品衛生規范》中,《歐盟化妝品規程》76/768/EEC 2000年3月版又是唯一的規范性引用文件。可見我國現階段在制定化妝品衛生法規時,非常注重參考歐盟的經驗,那么這次歐盟化妝品法規的重大變化,是否可以此類推的得出結論:一定會影響中國未來的化妝品政策?
《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是中國化妝品法規框架中的基礎性標準,從1995年發布到現在已經8年了,國家質檢總局目前正在組織中國的化妝品企業和其他政府管理部門對它進行修訂。在修訂過程中,總局的有關領導曾經多次強調新標準應該具有先進性、國際性,便于在WTO的框架下,加快中國化妝品工業與世界的接軌。這次《歐盟化妝品規程》的第7次修訂案中,很多變化都涉及到標簽的問題,其中有的思路和作法,可能對中國的標準工作者們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