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代序,往來成古今。轉眼間,《書屋》迎來了她創刊以來的第八個年頭。回首往事,不免有一言難盡之慨。其中萬萬,可待追憶。在此,編輯部的全體同仁謹向關心書屋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良好的祝愿。
在當下的世界,各種前現代的、現代的和后現代的因素紛然雜陳,構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奇觀。面對諸多知識、思想與學術的匯流,《書屋》并不是籠統地“兼收并蓄”,而是在追求新知的同時更注重守持,堅持弘揚理性和良知。歷史證明,文化心理上的浮躁不安往往會帶來消極的后果,如果過分地棄舊圖新,人類便會陷入自我剝奪的誤區。所以,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思想,只要它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性的實際,我們覺得仍有傳承的必要。對于時下學界熱衷的后現代主義,《書屋》雜志只是偶有涉及,即便如此,也是因為有關的作者確有個人的研究心得,而不是生吞活剝地販賣一些概念和術語。
大凡讀書人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即如果一份雜志的內容嚴重脫離現實生活,以致“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就既無法產生閱讀的快感和興味,更不能激發討論的沖動和熱情。自創刊以來,《書屋》一直強調文章的內容要盡可能貼近現實生活,同時在表達形式上提倡樸實親切的隨筆體,追求三兩好友圍爐夜談的風致。盡管我們做得還不盡如人意,但這個思路大體是不錯的。多年下來,《書屋》討論了廣泛的文化和社會問題,從一個側面記錄了變革時代知識界開拓前行的足跡。
作為編輯,不斷地推出新人新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保持《書屋》魅力的重要條件。當然,我們在結識新朋友的同時也不會忘記老朋友。老友新朋競展才華,方有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喜人氣象。
以上這些話,愿與大家共勉。
(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