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有一個充滿溫馨的家,卻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攪亂了甜蜜的夫妻生活,從此夫妻雙方都陷入極度苦惱的漩渦之中,無以自拔———
劉梅結婚剛滿一年,和丈夫相敬如賓,被親朋好友公認為當代的楷模夫妻。
問題發生在丈夫的體檢,外科醫生發現他有闌尾炎,后來被手術切除。在出院休養的某一日,夫妻倆躺在床上聊天,談起手術過程的一些細節。丈夫無意中提到,手術無菌要求嚴格,手術前剃陰毛的是位年輕女護士,看上去文靜羞澀,可抓著異性的生殖器竟一臉滿不在乎……擅長演講的他,繪聲繪色的一番描繪,意在取悅妻子。可他那眉飛色舞、津津樂道的神情卻深深觸傷了劉梅。
從此,劉梅一反常態,不僅不愿與丈夫同床,而且想到了離婚,甚至痛苦得想去死。她說不出丈夫有什么過錯。這是手術無菌操作的需要,護士純系履行職責……這些道理,她心里都明白,可就是感到昔日純潔的丈夫和圣潔的愛從此被玷污了。為此,她終日煩惱焦慮,精神恍惚,眼前總是浮現丈夫敘述的那一幕。
而另外一對恩愛夫婦趙玲和她的丈夫,平日里更是如膠似漆。美中不足的是丈夫經常出差,趙玲不得不常常壓抑著自己的感情。轉眼三年過去了,她由于一直沒有懷孕,便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大夫神秘而又嚴肅地對她說:“你有性病,難怪不懷孕,你丈夫是個跑業務的吧,難免有尋花問柳之嫌啊!”頓時,她感到天旋地轉,難以支持,從此不再理睬丈夫。理由是他有性病。
丈夫摸不著頭腦,便拉她前去醫院核實,幾經查對,結果證實是醫院誤診,錯把別人的陽性寫在了她的化驗單上。按理說誤會解除了,夫妻該和好如初,可是趙玲拒絕再過夫妻生活,丈夫作任何解釋、勸慰都無濟于事,束手無策后走進了心理診室。
一般來說,性愛的心理特征有沖動性、隱蔽性、直覺性和排他性四個方面。其中,尤以排他性更為突出,因此夫妻之間容不得第三者存在。但她們二人,一個是由于無可非議的醫護責任,一個是已經查實了的誤診,為什么她們都難以接受自己的丈夫?
人的心理按意識程度有淺、中、深三層之分。依此兩例而言,她們自己知道性厭惡是由于對丈夫的曲解,這是淺層意識;她們能模模糊糊地知道這種莫名其妙的厭惡來自內在的某種不滿情緒,但得不到明確的自我解釋,這是中層次的潛意識;至于她們真正的內心動機,是她們自身也難以明了的,這是潛意識的、深層次的。
在經過多次心理分析之后,劉梅和趙玲的潛意識內容被揭開了,原來是潛在的“戀父情結”造成的。她們像女兒依戀父親那樣不希望丈夫經常離開自己,同時又潛伏著一種罪惡感,因為父女間是不能發生性愛的,亂倫禁忌與現實的劇烈沖突,在遇到一個偶然的心理創傷時,便以合理的變位方式反應出來,即表現對愛情褻瀆的厭惡反應。
女孩大約在5歲以后,情愛方從自身(自變)向外轉移,第一個對象便是父親。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顯示出格外的親近和依戀。此時,父親若是過分偏愛女兒,或由于家庭特殊情況使女孩得不到足夠的父愛,都會出現心理發展的停滯或倒退———即退回早期階段以尋求補償,結果表現為成年的戀父傾向。
按照心理發展規律,這種戀父情結需要在向同一社會性別角色的學習過程中來轉移。以女孩而言,她的學習榜樣是母親,于是我們可以見到四五歲的女孩抱娃娃、擺家家,在游戲中充當母親角色等現象。在正常家庭,夫妻和諧狀態下,這種發展過程是很自然的,但在畸形家庭就不同了。如有母無父、有父無母,或父親失去角色作用等,都會造成自我角色定位的困難,甚至女孩不能女性化。一旦女孩完成了性別角色的同一性,她就會與母親的感情融洽起來,放棄對父親的依戀,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父母親的形象和行為,在塑造子女社會化方面,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心理斷層掃描、認知、領悟和行為矯正等措施的綜合調理下,她們的性厭惡終于得到了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