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發難為哪般
中國加入WTO后,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并沒有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有所改善。2002年中國全年對美貿易順差達到了創記錄的427億美元。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今年1~5月,中美貿易額達464.2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184.5億美元,同比增長31.9%;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今年1~4月美中貿易額為512.4億美元,其中美對華進口426.8億美元,對華出口85.6億美元,貿易逆差達3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面對這一差距,美國內不少人將之歸結為“中國未能履行雙邊貿易協定及美方敦促不力”,只有通過加大對華反傾銷力度,阻止中國產品更多進入美國市場,才可有效平衡這一問題。于是,新一輪對華反傾銷浪潮席卷而起。
美國先是向中國的紡織品發難。去年1月1日,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配額取消后,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大一次中國紡織品對美的出口浪潮,引起了美國紡織業的恐慌。去年9月5日,代表美國30多個州紡織品生產者利益的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向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署下屬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正式提出申請,試圖首次啟用《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之242條(紡織品特別保障條款),對我國五類紡織品提請重新設置配額。今年4月7日,該協會發表聲明,指責中國在過去一年對美出口翻了一番多,導致成千上萬的美國工人失業,美政府應有效運用特殊保障措施。5月21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公布了對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的申訴程序。眾所周知,在世貿組織允許成員方采取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這三大貿易救濟措施中,保障措施是最嚴厲的限制手段。5月24日,在美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所屬的商務及司法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來自紡織業、制藥業、農業、化工業、制造業的10家美國企業先后作證,指控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傾銷。生產建筑用導管配件的安維爾國際公司總裁作證稱,由于近年來中國導管配件大量流入美國市場,不得不關閉在喬治亞州的工廠,解雇了數百名員工,但情況并未好轉;“廉價的中國商品充斥美國市場,許多建筑材料的價格僅相當于五年前的50%......許多美國的就業機會都給中國搶走了,而我們的政府卻無動于衷,讓這些活計消失”。
在一片對華反傾銷的聒噪聲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先后終裁認定來自中國的鐵柵欄和糖精構成傾銷。在糖精一案中,蘇州、上海、開封三家廠商被征收249.39%~291.57%的反傾銷稅,其他所有中國廠商被征收329.33%的稅率,使中國糖精能否繼續出口美國市場成為疑問。緊接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又于6月16日初裁認定,中國對美的彩電出口對美國本土彩電業已造成“實質性損害”,并當即提交美國商務部進行反傾銷調查。
認知上的軟沖突
除了硬性摩擦,雙方也存在一些認知上的軟沖突。美方抨擊中國的非關稅壁壘太多和缺乏政策透明度。如美保險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本金要求太高;中國承諾要在入世兩年內準許外國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但在執行上卻對外資金融機構提出苛刻的最低資本要求;中國在某些農產品關稅配額(TRQ)的分配上“不僅缺乏透明度、久推不決”;中國出臺跟貿易相關的新法規時并沒有嚴格遵循WTO倡導的透明度原則;等等。與此相對,中方也有自己的合理理由。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規定,“合資保險公司、獨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2億元人民幣或者其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就此并未對外資保險公司給予特別歧視;金融服務業事關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審慎監管優先于市場開放的原則,符合WTO的規定;去年美國國內小麥和棉花減產,出口價高于我國內價,從而導致進口減少;中國的聽證制度還處在摸索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熟練掌握;等等。
契機與問題
加入WTO為我國利用國際規則最大限度贏得自身利益提供了契機,也為我國解決與美國的貿易糾紛拓展了余地和空間。美國在2002年3月20日,以中國、歐盟、日本、韓國、挪威、新西蘭、瑞士、巴西等鋼鐵產品的出口嚴重損害了美國鋼鐵業為由,對這些國家的不同類型鋼鐵產品征收8%~30%不等的附加稅,征收期為三年。該舉措直接影響到中國出口累計金額達3.7億美元的鋼鐵貿易。我國首次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予以應對,于當年4月11日~12日在日內瓦與美方磋商,要求立即終止該措施。交涉未果后,我國與其他國家聯盟提出申訴,WTO一個負責此案的專家小組成立。經過長達近一年的調查,專家組最后裁定,“美國為保護其鋼鐵業而對來自有關國家的鋼鐵產品征收附加稅的決定沒有確鑿和充分的理由”,美國的做法不符合世貿組織有關保護本國產業的條款。這場鋼鐵官司是中國2001年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遇到的第一場貿易糾紛,也是中國第一次運用世貿組織專家小組這一有效途徑解決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爭端。
與此同時,由于中美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的雙邊協議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定書均把中國定位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使中國處于不利的被裁定地位。中國入世后,在對美經貿關系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反傾銷問題。由于中國不屬于“市場經濟國家”,美國的調查機構(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在計算中國企業產品的正常價值時,拒絕使用中國企業本身的內銷價格或成本,卻采用某個第三國的替代數據。這一“替代”過程,造成了大量不合理因素和不公正的裁決。例如,在美國對中國產品反傾銷案中,對于傾銷幅度的認定經常可以高達100%以上。按照中美WTO雙邊協議,中國同意在入世后的15年內,美國繼續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體,這使美國可以繼續利用參照國制度維持入世前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機制。這種方法不僅使中國企業極易被指控有“傾銷”之嫌,也使被指控“實施”了傾銷行為的中國企業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在傾銷。盡管在中國入世的最后議定書中對實施“非市場經濟規則”作了適當限制,但仍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將給以后世貿爭端解決機制的裁決帶來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