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質的氧化過程可以用兩種渠道來解釋:一種是物質失去電子進入到氧化狀態,物質結構直接發生改變,如醇氧化成醛,進一步氧化成酸;另一種是有機物質受自由基進攻,自己變成不穩定的自由基,在氧的作用下變成過氧化態,進一步分解成小分子。如下所示:
抗氧化劑是指用以提供電子、抑制氧化,或通過吸收自由基,而使目標物質不受攻擊,但自身卻相對穩定的一些化學的或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質。對于化妝品學來說,抗氧化劑可以分為兩大類,物理抗氧化劑(physicalantioxidant)和活性抗氧化劑(invivoantioxidant)。
物理抗氧化劑(physicalantioxidant)

物理抗氧化劑是用于穩定產品基質,抑制基質中一些活性成分氧化的抗氧化劑。這些抗氧化劑包括:BHT、BHA、沒食子酸等等,有關這些抗氧化劑可見表-1。
在這些抗氧化劑中,最常用的是BHT,它具有酚的結構,相對穩定一些,色澤淺,常用量為0.1%,但是由于其酚的結構,因此對重金屬離子特別是鐵離子相對敏感,也會變色,所以應和螯合劑如EDTA配合使用。
TBHQ在食品特別是油脂中使用較多,它的優點在于在鐵離子存在下也不變色,這對于香皂類產品也許是一個福音,因為BHT不耐離子的缺點使很多配方師在將其用于香皂時非常謹慎。BHT,TBHQ在許多國家禁用在嬰兒食品,據說對兒童發育不利。Rohdia公司是TBHQ一個主要供應商。沒食子酸、抗壞血酸、α-生育酚本身都容易變色,使用時要注意。植酸,一種肌醇的六磷酯,本身為淡黃色至淡褐色,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同時還有較強的金屬螯合力。

另一個宣稱不易變色的抗氧化劑是Ciba公司的TinogardTTDD,其資料表明抗氧化能力較強,因此用量低(0.05%以下),在堿性情況下也較穩定。TinogardTTDD為淡綠色,溶解性可能是該產品的一個遺憾,好在用量低。
在產品抗氧化方面,重金屬離子、UV光等是促進氧化的一些重要因素,因此要達到較好的抗氧化效果,宜將抗氧化劑與螯合劑、UV吸收劑復配,達到完美的抗氧化效果。
活性抗氧化劑(invivoantioxidant)
活性抗氧化劑,是指通過產品基質作為載體,滲透到皮膚或頭發中,抵抗化學氧化、自由基攻擊、生物氧化酶反應及UV光對細胞和細胞間質的生命大分子的破壞的一類活性抗氧化劑。通常包括SOD,谷胱甘肽,維生素C、E、A,EGCG,輔酶Q-10,等等。一些常用的活性抗氧化劑如表2所示。
在這些抗氧化劑中,有三類比較有特點的植物提取物,它們是:多酚類、類黃酮類和類胡蘿卜素類。多酚類是指具有多個酚羥基基團的有機物,類黃酮是指具有二苯基色原酮母體結構的一類物質,而類胡蘿卜素則是指具有β-胡蘿卜素樣結構的一類有機物。一些有代表性的產品可見表-3。
3
這三類抗氧化劑再加上維生素類、酶類、肽類和礦物質就構成整個活性抗氧化劑的全圖。維生素類,如維生素E、C、A,因為在化妝品中使用較廣,人們相對了解較深。隨著研究和認識的加深,一些新型的抗氧化劑也在不斷崛起,以下將介紹其它一些類別的抗氧化劑的情況。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構成的三肽化合物,簡稱GSH,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如在小麥胚芽中含量為98~107mg/100g,西紅柿中24~33mg/100g,含量較高。1921年由Hopkins最先發現了這個活性肽。其結構如下:
H2N-CH-CH2-CH2-CONH-CH-CONH-CH2-COOH
|
COOHCH2-SH
由于分子中有還原態的巰基-SH,因此具有抗氧化性能,是重要的人體固有的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清除自由基,有效防止機體衰老。其吸收自由基的反應式為:
R.+GSH→RH+GS.
2GS.→GSSG
ROOH+2GSH→GSSG+ROH+H2O
H2O2+2GSH→GSSG+2H2O
GSSG是GSH的氧化態,但是可在體內的谷胱甘肽還原酶催化下,利用還原輔酶II還原成GSH,使得其恢復活性,繼續清除自由基。
目前GSH的使用較多局限在食品,已有不少化妝品專業人士注意這個分子量不大的水溶性抗氧化劑,GSH一定會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化妝品成分。
酶類抗氧化劑

酶類抗氧化劑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應用普遍。
1968年,美國人McCord從牛紅細胞中提取出含CuZn的酶蛋白質,并發現它具有催化O2-歧化,首次命名為超氧化物歧化酶。這種酶也是所有賴氧生物所固有的體內抗氧化劑。它實際上有三類,即CuZn-SOD,Mn-SOD,Fe-SOD。CuZn-SOD呈藍綠色,分子量約為3萬,主要存在細胞的細胞質中;Mn-SOD呈粉紅色,分子量約為4~8萬,主要存在細胞的線粒體和原核細胞中;Fe-SOD呈黃或黃褐色,分子量約為4萬,主要存在高等植物細胞的葉綠體和原核細胞中。
SOD具有很強的自由基吸收能力,在生物機理方面與其它酶類抗氧化劑配合使用。
輔酶Q10
輔酶Q-10又稱“泛醌”或“泛醌醇”,其結構類似維生素K,是人體細胞固有的一種抗氧化劑,單獨使用或與維生素E配合,表現出很強的抗氧化性,它是驅動人體能量(ATP)代謝循環的必需物。在人體中的總量僅為500~1500mg,并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輔酶Q-10也廣泛存在于一些植物中。
輔酶Q-10在口腔保護方面已成功應用于治療牙周疾病,如牙齦炎。如專利:EP1249230。
妮維雅等歐洲公司率先推廣輔酶Q-10在化妝品中的應用,抵抗衰老,維護青春和美麗,獲得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黃酮類Flavone
黃酮類化合物又稱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廣泛存在于植物中。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類似VC的抗氧化能力,并命名為維生素P,一些國家如法國和俄羅斯沿用至今。
黃酮類化合物通常也具有多酚結構,它的母體是二苯基色原酮,如櫟精Quercetin。櫟精來源于櫟樹皮,分子量302,抗氧化性很強,是維生素C和E的5倍,能夠有效猝滅單線態氧、羥自由基和脂肪過氧化物。
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使它能夠具有抗炎癥作用,減少UV光對皮膚的傷害以及局部的紅斑。同時,其類雌激素結構,使它具有光滑皮膚的功效。黃酮類化合物還能夠調節血管的脆性和滲透壓,改善酶活性,改善微循環,抑菌,抗癌癥和腫瘤。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簡稱PC)是植物中一類多酚物質的總稱。1961年德國人Karl等從山楂中首次分離出兩種多酚物質;1967年,美國的Joslyn等從葡萄皮和籽中分離出4種多酚化合物,它們在酸性介質中加熱可產生花青素,故被命名為原花青素。原花青素在近二十年倍受矚目,各國開展了廣泛的研究。
原花青素是由不同數量的兒茶素和表兒茶素結合而成,分為低聚體和高聚體。原花青素的來源很多,特別是葡萄皮和葡萄籽。1976年Bombardalli首先發明了從葡萄籽中提取的方法,并獲得15%的二聚體原花青素。從此,葡萄籽提取物,實際上是原花青素,在食品、保健和化妝品業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

原花青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效果。一項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在抑制過氧離子的產生和脂質過氧化方面活性很強,其IC50分別為10ug/ml和16ug/ml。Maffei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原花青素在抑制卵膦脂脂質過氧化方面的能力是兒茶素的20倍。
原花青素,在化妝品已開始廣泛使用,如意大利的Indena開發的phytosome就有含5%的銀杏原花青素二聚體,經活體試驗表明能有效消除由于UV光造成的皮膚炎癥和紅斑。目前有較多防曬品和抗老化產品含有葡萄籽提取物,比較重要的是需要界定所含原花青素的含量。
活性抗氧化劑應用
首先,活性抗氧化劑相對來講其色澤穩定性一般較差,所以需要用物理抗氧化劑、UV吸收劑以及螯合劑來幫助穩定。
其次,油溶性抗氧化劑和水溶性抗氧化劑復配使用,具有協同增效作用。很多水溶性抗氧化劑能夠幫助油溶性抗氧化劑再生。巴斯夫在2001PCIA的一篇論文中,通過實驗詳細論述維生素E和維生素C之間的協同抗自由基效果。ColvenRM等也在研究抗老化時得出類似的結論。
再次,抗氧化劑經皮或發滲透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抗氧化劑不能滲過角質層到達表皮底層及真皮,其抗老化、美白的效果是較弱的。因此對于水溶性抗氧化劑,大分子抗氧化劑傳輸技術(deliverysystem)就顯得尤為重要。脂質體似乎是解決水溶性抗氧化劑經皮吸收的主要努力方向。當然新型助滲技術和原料也是整個化妝品行業努力的一個方向。
檢驗含活性抗氧化劑化妝品的抗自由基效能測試方法有很多。角鯊烯過氧化方法,由德國DermaConsultant專業效能測試公司提供,其步驟為:在人體的前臂涂抹待測樣品,連續一周時間以后進行定量UVA照射;用乙醇萃取局部皮膚角質層,用HPLC測試皮膚中角鯊烯轉化成角鯊烯過氧化物的量;比較受保護皮膚過氧化物轉化量和未受保護皮膚過氧化物轉化量,可測得該待測樣品的抗自由基能力。該測試在十個個體上進行。
最后,本文列舉一個典型的含抗氧化劑的配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