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認為,印度“東進”(印度尋求與東南亞各國發展關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但實際上,印度自東盟成立不久即開始了“東進”試探,只是當時未使用“東進”或“向東看”之類的詞匯。因此,印度的“東進”按其進展速度與成效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冷戰時期、冷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至今。
印度尋求與東南亞發展關系,可上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東盟成立之初,只是當時并未使用“東進”或“向東看”這樣的詞匯。
試探“東進”(冷戰時期)
東盟成立后不久,印度即開始了具有“試探”性的“東進”政策,而且這種政策是和當時蘇聯的亞太政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當時,出于孤立、排斥中國的目的,也為了與蘇聯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遙相呼應,印度提出了“大國共同保證”東南亞的安全、將東盟納入印度主導的泛亞洲合作軌道的建議,但遭到了東盟的拒絕,印度這一階段的試探性“東進”遂告夭折。到了70年代,由于印度與蘇聯簽署《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雙方結成軍事同盟,從而加深了印度與東盟的隔閡。因為長期以來,東盟一直站在西方陣營并視蘇聯為主要威脅。進入80年代后,印度又承認越南扶植的柬埔寨韓桑林政權,引發了印度與東盟的直接沖突,雙方關系降到谷底。
但當時印度的試探性“東進”有一個重大動向仍值得我們特別關注。1988年中越圍繞南沙群島發生武裝沖突后不久,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越,印越雙方互相保證在與中國的領土爭端中支持彼此的領土要求。如今冷戰雖已結束,中越之間的陸地邊界和北部灣海域也已劃定,但南中國海爭端和中印邊界爭端仍然存在,因而對于冷戰后印度的大舉“東進”所具有的含義仍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小步“東進”(冷戰結束到90年代中期)
由于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印度也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親蘇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發展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系,使印度與東盟之間對抗的戰略因素淡化,雙方關系得以緩和。在此情況下,印度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東進”。1992年10月,印度邀請東盟國家與印度海軍在印度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演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協調與友好,而且是為了增強各國海軍的透明度”。這是冷戰結束后印度首次流露出“東進”意向。在此一階段,印度一方面大力加強與東南亞的聯系并在實際行動上發展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如1994年與越南簽署一項防務合作協議,同意越南派軍事人員到印度受訓,并向越南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和零配件。同時,在人權問題上軟化對緬甸的指責,“想要通過對緬甸軍政權保持影響,從而設法阻止中國的南進政策”。
另一方面,印度極力尋求加入東盟地區論壇,甚至要求加入東盟。印度在1992年成為東盟在貿易、投資和旅游方面的部分問題對話伙伴,但其加入東盟的要求被東盟以不符合東盟的“基本原則”為由而加以拒絕。1995年8月拉奧總理訪問馬來西亞,獲取馬來西亞對其加入東盟地區論壇的支持。其后東南亞國家對印度加入東盟地區論壇的要求反應積極,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說:“希望印度同東方連接起來?!?995年12月東盟國家首腦會議決定把印度升級為全面“對話國”,但這一決定遭到了美日等國的反對,東盟一度撤消這一決定,不過最后印度還是在1996年加入了東盟地區論壇,正式成為東盟的“對話國”。東盟之所以不顧美日等國的反對而讓印度升級為“對話國”,主要在于想通過拉攏印度來牽制美國和中國。印度加入東盟地區論壇表明其“東進”已獲得階段性成果。
大踏步“東進”(90年代中期至今)
在加入東盟地區論壇,尤其是1998年進行了核試爆后,印度“東進”步伐開始呈大踏步前進的態勢。在此一階段,印度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得到迅速發展,東南亞各國的領導人一個接一個造訪印度。在2000年伊始訪問印度的就有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印尼總統瓦希德和柬埔寨首相洪森。
而印度則把重點放在它的老關系戶越南身上,1997年印越簽署了一項加強環境合作的協議,同意加強軍工合作,印度答應在核能方面向越南提供幫助,還貸款1000萬美元給越南以促進其向印度出口。2000年3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訪越,雙方簽署了新的防務合作協議,規定兩國政府在情報領域進行合作,高級將領定期互訪,雙方軍官分別赴對方受訓等。2001年1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依訪越,同意以“半買半送”的方式向越南的核研究所提供科研設備,允諾利用印度的核設施和基地為越南培訓技術人員。
此外,印度還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在經濟等方面的合作。2000年7月,印度積極倡導的恒河—湄公河組織面世,這使印度可以參與湄公河流域開發,從而可以一舉踏上東南亞多國土地。2002年11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依參加首次印度—東盟峰會,瓦杰帕依向東盟各國領導人表示,印度將準備在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幫助緬甸、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等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印度將盡自己的努力。
此一時期,印度“東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印度深知,要想“東進”,必先控制馬六甲海峽。為此,印度軍方提出了“東方海洋戰略”,以發展向南中國海地區投送海軍的能力。作為此項政策的具體行動,印度海軍在1998年10月派遣一支特混艦隊經馬六甲海峽首次進入南中國海海域,實現了對新加坡、越南等國的訪問。2000年10月和11月,又一支印度海軍特混艦隊開赴南中國海進行“遠航訓練”,與韓國和越南在南中國海舉行反海盜聯合雙邊軍事演習。2002年9月印度和印尼兩國海軍首次開始在安達曼海域展開聯合巡邏,打擊安達曼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盜活動。另外,印度還通過優惠軍售和軍援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軍事聯系,印度軍事硬件的價格要比美國和歐洲的便宜許多,在東南亞各國很受歡迎。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印度在“東進”中注意與美日等區域外大國合作。由于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與南中國?!盃幾h”的存在,美日大國極為關注該地區的航道安全,使印度與美日在東南亞地區找到了利益共同點,美日樂見利用印度的軍事力量平衡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影響和打擊海盜。2000年,印度國防部長訪日,兩國決定在南中國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印度近年來的“東進”之所以進展較順利,是和印度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分不開的。一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較快及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綜合國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二是當前南亞次大陸力量失衡;三是美日等國一定程度的支持。毋庸置疑,東南亞地區對我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安全極為重要,在中國與東南亞部分國家還存在領海領土爭端的情況下,印度在此有爭議的地區加強其軍事外交活動,必將給我國的安全和恢復在該地區的領土領海主權帶來新的戰略壓力。對此,我們應謹慎因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