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競爭者,不做\"好戰\"分子。競爭是力量的對比、實績的較量,并不一定整日同競爭對手劍拔弩張。
為了自我防御,在某種情況下,主動出擊是必要的。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個別害群之馬,專以撥弄是非、壞人整人過日子。邪氣下壓,正氣難伸,在可能和必要的時候,對害群之馬抨擊之、揭露之、聲討之,是應該的,如此方能平息民憤,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防身自衛。
然而,好戰之徒則不宜效法。聰明的競爭者,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人際斗爭上。在保證防身的前提下,他們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事業的進取之中,盡管人際糾紛不絕於耳,但總是靜而待之,自然無為。
靜而待之,是疲\"敵\"之術。每個競爭者都難免有幾個\"敵人\",其中也可能有采取不正當手段,甚至造謠生事之徒。造謠生事者,最大的希望是給人帶來壓力,使之感到人言可畏,卻步不前。如果你對待閑言碎語、胡說八道,聽如不聞,漠然處之,一如既往,照樣執著于自己的事業,像一位名人所說:\"讓別人去說吧,走你自己的路!\"那么就會從根本上使其陰謀破產,幻夢破滅,因為,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竟然毫無結果,也就自消自滅了。
靜而待之,可以\"健身強體\"。如果整日拉開\"戰斗\"的架式,夜里思之,白日慮之,精神高度緊張,勢必荒廢自己的事業。事業的成功,需要精力專一,高度集中;東張西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必然一事無成。經常使自己處于\"戰斗\"狀態的人,其事業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靜而待之,是得人之途。無論在哪一個群體,\"好戰\"分子均為眾矢之的。人們大都喜歡安定團結,和睦相處,不希望\"硝煙滾滾,炮聲隆隆\"。在可能的情況下,對非難、污蔑、攻擊,靜而待之,會爭得人們的同情,獲取人心支持,增強競爭力量。而\"好戰\"之人,一般都很孤立,不得人心。中國古代的圣賢們一直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心向背,不可小視,獲取人心者,必定是競爭的強者。
《孫子兵法》開章就講:\"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興兵打仗,關系一國之生死存亡,不可輕易為之。《司馬法·仁本》也說:\"國雖大,好戰必亡。\"這些話,對于我們處理、對待社會競爭中的人事角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