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中國的私營企業主早晚會形成一個獨特的階級。這一天到來的遲早,取決于私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和生長速度,另外取決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
應該說,在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時,中國的私營企業主是以一種\"異己力量\"出現的。到了中共十五大的時候,把私營經濟由社會主義經濟的有利補充發展為\"組成部分\",把私營經濟和國營經濟放到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后來修憲,專門把黨的決議上的這段話納入憲法。江澤民\"七一\"講話,進一步提高了私營企業的地位。
那么中國的私營企業主現在在政治上究竟是一個什么地位呢?在1989年,私營企業主不能入黨,若已經是黨員,勸其退黨。當然勸退這一條各地都沒有執行,但私營企業主不能入黨這一條卻持續了很久。到了1993年,先是黨員后成為私營企業主的占了私營企業主的13%,1995年占到17%,2000年占到19%,2002年占到28%。
現在私營企業主主要的、公開的政治表達渠道有什么呢?現在私營企業主擔任縣級人大代表的有5400人、省級人大代表的有372人、全國人大代表的有48人。政協也是一個表達渠道。私營企業主中縣級政協委員有8500人、省級政協委員895人、全國政協委員46人。明年人數還將增加。所以無論從入黨,還是從在人大、政協中擔任職務來看,他們都已經有了發表自己意見的渠道。
76%的私營企業主有較強的政治需求。他們為什么想表達自己的需求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動機:
一、可以回報社會,同時也可以提高政治地位體現自身價值;
二、有了政治地位有利于提高企業知名度;
三、有助于在復雜的社會上立足,保護自身利益;
四、有機會接觸上層領導和知名人士,建立必要的社會關系;
五、有利于企業在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得到支持。
私營企業主的內部分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私營企業資產越來越大。如果分成四個量級的話,有百萬級、百萬到千萬級、千萬到億級、億以上級。在這個階層中分化非常嚴重,70%的人仍然在百萬級或以下。
我們看到,越是在規模大的企業,其利潤增長越快。但是,到底是越大型企業效益越高,還是越小型企業效益越高呢?答案是后者。我們看純利潤與投資總額的比例,100萬元級以下的是0.34,100萬到1000萬級的是0.21,1000萬到1億級的是0.14,1億級以上的是0.08。
就私營企業人員內部而言,不要說工人和業主之間的差距在拉大,就是小老板、中老板、大老板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最早在私人企業家起家的時候,比如在沈陽,有一批是靠賣血起家的,還有挖河溝里的沙子賣給建筑工地等的都有。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到了現在,這種可能性已經越來越渺?!,F在更呈現出的是馬太效應,富者更富,窮者更窮。想通過社會流動越過這條鴻溝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擔任縣以上人大代表的私營企業主大多是千萬元級以上的,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大都是億元級以上的。擁有千萬元以上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比例是1%,擁有億元以上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是6.7%。
在政協方面,百萬元級的私營企業主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比 例是0.2%,千萬元級的是1%,億元級的是4%。而認為需要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在百萬元級的有23%,千萬元級的有30%,千萬元到億元級的有35人,而到億元級以上則有38人。
從原來沒有私營企業主,到出現私營企業主,到私營企業主又開始分化,分化的壕溝歸根結底就是:資產。你會發現集各方面優勢于一身的大概有這樣兩種人:一是下海的干部,二是少數素質文化較高的善于編制社會網絡經營成功的\"草根型\"企業主。他們恰恰是舊的政治精英和新的政治精英的結合。
在調查加入WTO后各類企業有什么準備的時候,你會發現億元以上企業有60%已經有產品銷往國外或是去國外代理某個產品,已有國際聯系網絡。而那種萬元、百萬元的企業多數說\"對參加WTO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沒有準備\"。參加WTO實際是給大企業一個更快發展的機會。入黨,參加執政黨,實際也是給企業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
所以學者們認為,中國私營企業主的發展有兩個階段:自下而上的侵蝕階段和自上而下的轉型階段。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階段,草根型業主發展最快,接著是混合經濟階段,再就是市場經濟占主導的階段。在不同階段,資源配置和資產占有都有不同。現在大家都在講市場化,但市場化的內涵只是一種么?我們的中國特色和國外的真是一種東西嗎?我國私營企業的產生和國家政策緊密相連,并不是完全自發的。因此應該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泛泛而談市場的觀點。市場本身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對市場做出界定、對市場的制度和條件做出研究。
私營企業主成為階級了嗎?
中國的私營企業主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一個\"階級\"?當年馬克思分析法國大革命時說,法國農民\"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一個個馬鈴薯積成的那樣\"。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法國農民好像屬于一個麻袋,實際上是一個個個體,中間沒有有機的聯系。相似經濟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與其他階級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互不相同,所以他們能夠形成一個階級。但同時因為他們利益的同一性并不能使他們能形成共同的關系,沒有全國性的聯系,也沒有形成任何一種政治組織。\"所以他們又沒有形成一個階級。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不能代表自己,只能由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利。\"
其實,我覺得我國的私營企業主到今天為止,很有些這種特點。他們都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都有雇傭勞動,因此在今天他們確實是中國經濟結構中的特殊部分。但是他們之間沒有過多聯系,沒有自己的組織,甚至代言人都需要別的階級來充當,自己的聲音非常非常微小,沒有人能聽得到,甚至沒人關心。
私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只有一代人的時間。只有真正等到私營企業主、尤其是億元以上的那批企業主,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聲音了,而且隨著競爭的加劇,建立行業公會組織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了,我們才會真正聽到這一批人的聲音。我覺得很可能還要一兩代人的時間。但是我相信早晚這會形成一個獨特的階級。這一天的早晚取決于私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和生長速度,另外取決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還取決于其他階級,也包括主導的價值體系、政治文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