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制造者確實掘得了一桶金,而跟風者極有可能種下去的是金子,收獲卻是爛鐵。
擠完股市的泡沫,現在又開始擠房地產的泡沫,不僅僅是因為朱總理的一席話,其實業內人士早已察覺出虛火上升的苗頭,當經濟不發達的內地城市南昌的房地產的價格飆升到3000元/平方米時,那些憂慮肯定不完全是杞人憂天。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頭幾年上市公司忙著轉型為高科技,后來是網絡,到現在又一窩蜂轉向房地產,似乎這領域擺放著一桶桶的金子,只差你去掘。這一行當確實有讓人想入非非的空間:據說國外的房地產業的利潤率是5%,而我們是15%以上。天下煦煦,皆為利趨,本身很正常,只是當所有的眼光都盯著它的時候,可能它的好日子也將到了盡頭!
央行決定對去年6月來房地產信貸業務進行檢查,肯定讓一些房地產商有一點慌,雖然和93年的宏觀調控的性質不一樣,影響同樣是巨大的,許多準備購房的,差點拿著最后一根接力棒的,都會把伸出去的手縮回來,像狐貍一樣觀望。
接下去必然是房價的下跌。然而,過分的悲觀也卻乏根據,我國保持7.5%左右的經濟增速,其中房地產占2%,這個2%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在這一行當站穩,慘烈的價格戰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個時候經營理念、營銷的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
有一個例子,在一片房地產擠泡沫的喊聲中,上海市中心的酒店服務式小房型公寓的銷售卻十分火爆。在居住區逐漸邊遠化,住宅面積日益大型化的今天,“十萬元住進市中心”、 “讓單身者真正成為貴族”的口號確實十分具有吸引力,也非常符合上海的經濟文化現實狀況。南京路上的“世紀時空”、“金銀匯”,路南北的“巴黎時韻”、“感性達利”,徐家匯和陸家嘴的“東方時空”、“國際金融家”,北外灘的“自由自宅”等等無不在詮釋各自的營銷理念,成為房地產業中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深入的研究市場是其成功一面,然而概念的組織和營銷更是十分重要,甚至在所謂的后現代主義者的眼里,未來的營銷就是“概念的營銷”。在這個市場,能否制造一個真正全新的概念,并且有效地將它銷售出去,可能關乎一個企業的成與敗。
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得到,小房型公寓的成功營銷會引來一大批的跟風炒作者,危機也就此誕生,概念制造者確實掘得了一桶金,而跟風者極有可能種下去的是金子,收獲卻是爛鐵,被套牢在高高的山上。如果你沒有屬于自己的營銷的創意,如果你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你不在山上痛苦地歌唱,誰在山上痛苦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