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資料所限,這個采訪故事實在是籠統了一些。但它畢竟有些意味。
那是美國發動侵略朝鮮戰爭,中國奮起抗美援朝的時候。1950年12月1日,作為美國侵略軍的一等兵,美聯社隨軍攝影記者弗蘭克·諾爾在朝鮮長津湖戰役中被中國人民志愿軍俘虜,被押進了戰俘營。一年之后,1952年1月2日,當美聯社另外兩名記者鮑勃·塔克曼和鮑勃·舒茨得知諾爾還活著時,便利用采訪停戰談判的機會,在停戰談判的所在地--朝鮮\"三八線\"上的開城,把一個郵包--里邊裝有照相機和膠卷,交給了《大公報》記者朱啟平,請他轉交給戰俘營里的諾爾。那意圖當然是很明顯的:請他代拍一些戰俘營里的照片。
不到一個月,諾爾在戰俘營里拍了幾百張照片。
1月24日,還是在開城,《巴黎晚報》的一名記者和倫敦《工人日報》的一名記者把諾爾所拍的7張反映美軍被俘人員生活的照片交給了舒茨--當時只允許諾爾交出7張。美國傳媒收到這些照片后非常感興趣,有的作為頭條新聞發表,有的則用了整版的篇幅成組推出。發表這些新聞照片的社會效應是皆大歡喜:美國人看重的是其信息價值--戰俘還都活著,活得很好,傷病員也得到了應有的治療和照顧。朝中兩方面看重的是宣傳價值--讓美國人民和全世界看看,朝中方面實行人道主義,寬待俘虜。特別是,這些照片是由戰俘營中美國的戰俘自己拍攝的,就更具有新聞性和說服力。
我們可以把這種借他人之手的采訪稱之為委托采訪。委托采訪也并非特別罕見。1982年6月25日,《陜西日報》刊登了一篇社會新聞,報道一個67歲的老太婆在山上打死了一只豹子。美國的一家報紙想轉載,但感到關鍵情節交待不清,那么高齡的婦人怎么就能打死那么兇猛的豹子?他們兩次給《陜西日報》打長途電話想補充采訪未果,于是委托一個訪華代表團團長代為采訪,終于弄清了細節,然后才進行了轉載。江澤民總書記到吉林市視察時,當地報紙的總編輯蔣光宜隨同采訪。事先他就預料到很多場合恐怕靠不了前,因而預先和市委書記、市長約定,由他們代為記錄總書記的談話和注意每一次活動的細節,然后抓緊一切機會轉告他。借著這種委托,他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報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有人說,記者\"無孔不入\"。其實,記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記者手中并沒有萬能的鑰匙,他并不能打開所有的門。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由于時間空間的阻隔,由于政治經濟的原因,由于時間緊迫記者又無法分身等等,有些時候、有些地方、有些場合,再神通的記者也可能無能為力。但新聞又無論如何是不能錯過的。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借一個自己\"--從當局者、當事者中找一個能夠\"采訪\"的人,讓他來代替自己完成采訪的任務,就不失為一個補救的高招。當然,實施這種委托采訪,應當注意幾個問題:一是不可濫用。但凡自己能親自采訪的,就不要假手于人。別人,特別是那些不是記者的人,畢竟不具備專業的采訪的頭腦和眼光,采訪質量會受到影響。二是要慎重挑揀人選。掉以輕心者會誤事,叫你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毛毛草草者會出錯,叫你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三是對這種委托采訪來的材料要注意從第三者、第四者那里盡可能地印證和補充。印證,不是不相信誰,而是為了對報道負責;補充,則很可能獲得新的素材,從而找到或突出其新聞價值。
世界是那么廣袤,一個人相對那廣袤的世界是那么孤單。記者的生命是由一個個新聞鑄成的,有些新聞發生的時候,記者又顯得那么無奈--\"借一個自己\"吧,這是記者提高采訪效率,從而提高作品產量的法寶之一,需要的時候不妨一試!